出海口湾阔水深,湾阔,船就可以密密麻麻停一片;水深,是因为要航大船,深了才够大船吃水,所以码头最深处是不允许客船停泊的,小船都在浅滩挨挨挤挤地聚成团。
船工光着脚板在沙滩上耙蛤蜊,石板下架堆火,刷油撒盐一烤就是香的,装盘前再扔一把小葱花,吃得那个美。
海崖上明明灭灭的灯,那是攀在崖上掏海鸟蛋的人,这比蛤蜊稀罕,海边的小食摊上才有得卖。鸟蛋能串成一串烤,也能摊个厚厚的蛋饼,再刷一层牡蛎酱,味儿香出十里去。
珠珠脚走过去了,眼睛还在人家摊位上,眼巴巴扯扯她娘的袖子。唐夫人假装没察觉,拉着她追着县丞太太的脚步走。
家里管嘴巴管得严,吃个零嘴也得有出处,什么张记铺子、云家火烧这样的才行,路上支个棚的小摊小贩不许吃,怕吃坏肚子。
唐荼荼快步上前去,挑烤得焦黄熟透的鸟蛋买了两串,追上小丫头,给她塞了一串。
“香不香?”
珠珠仔细品了品味儿:“比鸡蛋香一点点。”
鸟蛋是腌制过的,蛋黄略微起沙,口感比鸡蛋丰富一些,真要说起来也没多特别,吃的是个氛围。
唐荼荼笑笑,拉起她去追母亲。
海边有渔家,有船户,也有村落,村民们不怕生,家家小孩都跑在海边揽客,相貌稚气却个个嘴甜,揽客人去家里住。
唐老爷背着手在海滩上漫步,处处看着,既稀奇,胸中又涌出物阜民康、海晏河清的感动。
唐家的住处是县丞安排好的,这土生土长的天津人,认识不少海事官。
“大人,此地有巡江吏赵德的别院,他家占了个宽敞,咱这么些人,一人一个屋都能住开;还有指泊所的燕明,是我老哥哥了,他家婆娘们做饭是一绝,苦处是住在村子里,屋舍少,夫人小姐们得挤一挤。”
珠珠一句蹦出:“住第二家!”
唐夫人拍着她的手臂埋怨她多舌,话说在大人前头,不礼貌。县丞夫人也属意第二家:“屋再大不也是一张床,家里的床还没睡够?来都来了,当然要住住渔家院。”
“好嘞,老爷夫人们跟上。”
渔村离海一里地,因为不缺地,也没有野畜伤民,住得很松散,东头五户西头三户的,竟也聚成了村。沿途的屋舍大多是拿珊瑚石和礁石筑底,高墙用黄泥砌,一杆杆竹梁扎成斜顶,不怕雨也不积水。
“到了,这就是燕老哥他家。”
从外头看有点清贫了,栅栏门大敞着,满院跑着四五个孩子,县丞用方言招呼了声,孩子就一窝蜂地凑上来,帮忙拿行李。
在厨房里备菜的是两个姑娘,听见声,忙出来福了个礼,又低头缩肩地钻回厨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