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节(1 / 7)

也是因为老式打谷机的的构造比较简单,所以陆安珩过了这么多年还记得。

整体来看,老式打谷机的外观有点像一个长方形木箱子,顶上没有封盖。外面三方全部由木头围成,一方底下有个长踏板,里头靠近踏板这一方的,是一个铁和木板做的滚筒,除了滚筒外,里面什么也没有,剩余空间比较多。

滚筒的木板上还钉上了粗铁丝。铁丝也有讲究,要把差不多两个手指长的铁丝弄弯,两头都得钉在木板上的同一位置,最终的形状类似孔雀舞的手势中,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的那个眼睛的形状。

滚筒与木板之间有间隙,使用时,两个人同时踩动踏板,让里头的滚筒转动起来,然后就可以一边踩踏板一边拿着稻杆,将有稻谷的那一头放进木板与滚筒的间隙中。借由滚筒转动的力量,木板上的空心铁丝就能飞快地将稻谷与稻杆分离。

分离出来的稻谷就会落在打谷机里头空出来的空间里,等到稻谷都分离开来了,农民们便将手中的稻杆扔到一边,继续捡起一旁的新割下来的稻杆继续将谷子打出来。

打出来的还会有些小稻穗啥的,可以等到晒谷子的时候再收拾一回。

相比起这个年代大部分还是用手打的脱离方式,打谷机真的算得上是农具神器了。

陆安珩都有点后悔自己想起来的太晚,要是早点做出来打谷机,不知能让这个时代的农民们节省多少力气。

还有一个是用来分离晒干后的稻谷和糠的工具,叫做农用手摇风车。

这个神器是要等到稻谷晒干后,准备收进专门装门放稻谷的大木柜子里时才会有的最后一道工序。

打完晒干的稻谷中,有不少是只有壳没有米的糠,除非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否则很少有人会直接吃糠,所以要将糠和谷子分离开来。

另外,陆安珩还听外婆说过一嘴,说是糠混在稻谷中没筛出来的话,日后要碾米的时候便会吃亏。因为装有碾米机的人家,是按照稻谷的重量来收费的,如果糠多了,自然就亏了。

老一辈都是苦过来的,总是什么都要算得精细,半点都舍不得浪费。

恰好这个手摇的农用风车就能比较轻松地解决这个问题。

老式的手摇农用风车几乎全部都是用木头做的,以造型有点类似一只简笔画的鸟,当然,要放大无数倍,没有嘴和尾巴。前半部分是圆形,后半部分是镂空的长方形。以这年头儿的木匠技术水平来说,完全能做出来。

风车的高度大概比人矮半个头,顶部做成一个倒三角的椎体样式,是用来倒谷子的地方。

“鸟”的眼睛部分,是镂空的圆形,里面用四块木片做成了长方形的扇叶,中间嵌了一根小铁柱,一直延伸到外头来,作为摇风车的手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