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节(1 / 6)

大佬们编出来的资料那绝对是一等一得好,这两年已经有不少考生用了资料后水平上了两个台阶,拿下了秀才的称号。由此可见这批资料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完全是能够传给子孙后代一直用下去的经典之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水平差不多的两个人,其中家里宽裕些的花钱买了资料飞升了,另一个却苦于没有银钱买书,还在原地踏步。更有甚者,还有原本水平不如寒门学子的富家子,得了资料后也能达到甚至超过寒门子的水平。

明显地加大了科举的竞争力,再次压缩了寒门子出人头地的空间。

本质上来说,有点类似陆安珩前世的精英教育和义务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甚至还要惨一些,好歹义务教育书籍还是不差的,普通人家也能给孩子买点教辅资料啥的,努力拼拼还是有望通过高考逆袭的。

然而现在陆安珩这么瞎鼓捣了一回,不但没帮上真正的寒门学子外,还坑了人家一把,可以说是大坑货一个了。

好在陆安珩的节操和良心还在,并未被金钱和名誉腐蚀掉他的初心。认真思索了许久,陆安珩狠了狠心,决定要在大齐朝搞出第一个慈善捐书的善举来。

既然想捐书,那肯定要统计好各地的乡镇数,好做计划。陆安珩认真算了一笔账,大齐现如今有140座府城,193个州,1138个县。按照每个县20个乡镇来算,差不多就是2300个镇。

每个镇的读书人不少,大多都出自贫苦之家。

陆安珩再土豪也不至于壕到给每个读书人家里头都送一份资料,但是先定个小目标,比如说给每个乡镇捐上300本资料,秀才版、乡试版和会试殿试版各一百本。

再弄出个小型图书馆,供贫苦学子借阅抄录什么的,也是一条出路。

虽然看着数量吓人,但是仔细一合计,按照现如今一本书30文的价格来算的话,陆安珩拢共要花的银子也不过两万多两,绝对不超过三万。

这笔银钱虽然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但是对陆安珩的家底来说,数字是大了点,倒也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

认真算起来,自打陆安珩进京以来,先是开书局做蒙学教材,又弄了个酒坊专做权贵们的生意,这两样的收益加在一起着实可观。

尤其是酒坊,毕竟是走高端奢侈路线的,大头的进账全都在那边。

扣扣索索算一算,这两样收入已经能抵掉陆安珩准备捐书的银子了。

更别提陆安珩还有元德帝赏赐的黄金和两百亩良田,外带两个庄园,光是这些就足够让他带着全家过好日子了。

是以捐书之事,对陆安珩而言,经济方面的压力并不大。

当然,这么大一笔支出,陆安珩肯定是要找姜德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