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阿嬷的福,安好不少。”回话的少年操着南方口音,个头瘦矮,正是此前到云水斋寄卖的小兄弟。
“你兄长怎放你一人出来?你这身板儿怎划得动船?”老妇人的口吻几多怜悯。
“有劳阿嬷挂念,我兄长教几位兄台请去吃茶了,我一人也行,”六儿说着笑道,“是方公子心肠好,不然这活儿也轮不到我头上。”
“是是,咱们宛阳再没几个比他心肠好的了。”老妪与有荣焉道。
一旁有上船的听去,跟着笑句:“可比那些个姓霍的强,休想他们帮人一分,”话罢问六儿,“这船可有男子去处?”
“客官左侧请。”
……
令约听到这里才收回目光,后知后觉发现自己已停了步伐,身旁一个两个都盯着她瞧。
“姐姐在看甚么?”小丫头举着仅剩一颗山楂的糖葫芦问她。
“唔,没甚么。”她支吾句,干巴巴转移话端,“你家的船是哪艘?”
小姑娘张望下,伸手一指。
“……”两个少女都噎了噎。
难怪只收五文钱呢,别人家的画舫再怎么简陋好歹也是画舫,唯独她家一顶双篷小木船停在那儿,突兀得很。
不过船外的确绑了几朵大茶花,两人相视一眼,还是随他们过去。
船家是两个小孩儿的爹娘,见她们来,船妇笑吟吟迎来船头,边将两个小孩儿打发去船尾:“可算来人,二位姑娘篷里坐。”
木船的船篷是方方正正的平顶,两侧的竹帘卷起,以便船客赏两岸灯景,前后却垂着桃木制的珠帘,隔绝两篷视线,篷顶中央悬着盏梅兰竹菊四方花灯,灯旁又别两枝山茶,倒别有番意趣。
两个少女进篷后各坐一侧,狭窄的船篷中横一小几,几上一碟核桃肉和瓜子。
似乎并没有很差,总比一路走下去要好。
“客满起程咯——”船夫在船尾吼了嗓,一桨荡出码头,周遭画舫渐远,河底的灯影月光粼粼皴皴。
令约收回眼,摘下面具,缓声与郁欢抱怨句:“总算能摘了。”
说完胳膊往小几上一枕,下巴支了上去,懒洋洋的吁一口气。
郁欢也取下猴儿面具,伸手掂了掂她的,无意提了句:“这面具又丑又沉,分明是男人家戴的,你怎的买它来?”
窗悠悠荡着,某人有些心虚,含糊道:“是它自己寻上我的。”
郁欢当她在顽笑,也往前倾了倾身,两手托腮,静静凝视伏在几上的少女。
少女脸庞白皙光滑,暧暧灯火下,竟像块上好的羊脂玉,教人忍不住想要触碰……即便郁欢已见过她无数回,可还是会感到意外,意外她这位姐姐会变得这样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