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摇摇头:“没事,我爸临走前就想收集股票来着。结果杂事多,一直没顾上。”
旁边过来劝架的人立时了然。
早几年,文革时期的邮票已经好几百块钱的外汇券才能买一张。这两年,80年发行的猴票更是备受追捧。
看来何半仙另辟蹊径,把股票当成邮票收集,指望着有一天能发财。
这种虚无缥缈的事,从来都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不定就叫何半仙撞到宝了呢,人家愿意,他们也没拦着的道理。
车间主任夫妻还是不好意思,总觉得自己有点儿趁火打劫,哄骗了小孩子的意思。
最后夫妻俩给苏木按照票面价值打七折,一千三百块钱愣是换给他一千九百块的股票。
末了,主任老婆又咬咬牙,再塞给他一张一百块面额的股票,算是凑成二十张整数。
车间主任从朋友家拿股票抵债的时候,朋友坚持按照国库券黑市八折兑换的原则给的股票。
现在,人家何半仙父子俩愿意伸这个手,他们再打一成折扣。
旁边有手头宽裕些的,也三十五十的凑起来,半开玩笑地表示他们也收藏个新鲜玩意儿,将剩余的股票给买走了。
摊上买股票算倒霉,大家能帮一把是一把。
一场家庭纠纷就这么消弭于无形中。
林蕊“啪嗒啪嗒”地下楼来,只看到大家散场的画面,满心疑惑地催促苏木:“你干嘛呢,快点儿上来,妈下的面条都要坨了。”
原本下晚自习后,林蕊都是拉着苏木一块儿上楼吃夜宵。
今晚她内急,到了筒子楼就冲上去解决三急问题。见苏木久久不上来,她妈又在催,她这才跑下楼找人。
车间主任正要关自家门,看到林蕊,赶紧交代:“跟你妈说一下,给苏木弄本集邮册子,别让票还潮。品相不好,后面不好出手。”
林蕊满头雾水,胡乱应着,直接拖人往楼上走:“什么邮票啊,你还集邮啊?”
现在集邮是热门爱好,每当发行新邮票,邮电局门口都会排成一条长龙,大家争相购买。
林蕊第一次见到这架势的时候,还以为购物狂潮连信封跟邮票都不放过。
苏木摇摇头,随手将全部家当换来的二十张纸随意往林蕊手上一塞:“给你。”
“什么啊,这是。”
此时的股票还是实物票证,看上去跟钢铁厂的饭票有点儿像,每一张的面值都是定额的。
楼道间灯光昏暗,林蕊将票证举到眼前勉强辨认出“股票”两个字,再反过来看背面,蝇头小字写着“不记名不挂失”。
她一时间甚至没反应过来,茫然地抬起头看苏木:“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