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看了两遍之后,索性放下笔,思量也不治他了,下午带着他好好进学。
“你这个算是上上乘了,但放在中秋西湖诗会上可能有点不妥!”本着关心的语气,王秋萍开始点评起了这首传世佳作。
杨元良就不明白了,这个诗这么的好,都流传千古了,怎么可能不好?于是就问:“那里不妥?”王秋萍很是认真的说到:“气氛!中秋诗会的气氛与这首诗不对,你要没有其他佳作,用这个也行!”
杨元良也不想换一首了,他对这种诗会本来就不怎么有兴趣,有了王秋萍的肯定,也决定就抄这个了。
闲扯一会之后,三人吃了午饭,杨元良捏着蒲扇准备去商羽阁学琴,王秋萍叫住了他,“你下午和我一起学文,就不要乱跑了!”
杨元良当然不干,反驳道:“我下午要去学琴,钱都交了,再不走耽误了时辰!”王秋萍鄙夷的看了他一眼,嘲讽道:“商羽阁教的只是皮毛,你安心与我学文,我抽空教你琴技!”
“我不想和你学!”撂下一句话,杨元良就走了,走在大街上,杨元良发现临安城的人这几天逐渐多了起来。
有不少书生装扮的人带着仆从来往不息,街边的酒楼上也多是挂满白幅,上面写着各种诗词,心中明白这是各地来的才子再给自己打名气,临安城中的文人墨客气息变的愈发浓重,在这种浓重之中,杨元良还嗅到了一丝火药味。
来到商羽楼之后,长公主今天没有来,就杨元良一个大人和一群孩子学琴,这群孩子还是那么的顽劣,休息的时候不免对杨元良这个大人一番嘲笑,上次的故事,他们显然忘在了脑后。
王秋萍先是在家精心打扮了一番,换了一件她认为,杨元良买的最好看的衣服,穿在身上后自己欣赏了半天,叫上两个家丁,两个丫鬟,与武兰香一起去商羽楼抓人去了。
坐在颠簸的马车中,武兰香打趣道:“相公学琴也是好事,总比去赌坊强,姐姐你也让着他一点,待会你展露技艺折服他后,我劝他回来。”
王秋萍点了点头,然后问武兰香:“我这身大红的曲纱裙好不好看?和我手中的乌木古琴搭不搭?”
“姐姐穿什么都好看!”王秋萍故意放杨元良去学琴的,她准备去踩场子,所以在杨元良走后,立刻精心打扮了一番。
杨元良不知道自己老婆待会要来,手上带着铁指甲,跟着几个孩童后面,拨弄小竹曲,学的十分认真。
“相公!”王秋萍拖着假腔,细叫一声,杨元良抬眼透过窗户一看,王秋萍穿着大红的曲裙手持一把古琴站在窗外叫他。
与先生告退后,杨元良就走了出去,“娘子你怎么来了?”王秋萍拍了拍自带的古琴,“当然是来教你琴技了,你不愿在家中跟我学,我只有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