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王功成绝对的服气了,他种地二十多年了,地里面的事情,没有他不知道的,一听杨元良说,他就来劲,恨不得回家就去种占城稻,来年把粮食产量给翻一翻。
大年初一穿新衣吃饺子,很有年味,因为古代很穷,物质条件不发达,轮到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一顿好的,当然了杨元良很有钱了,不缺吃喝。
年初一到年初四都是风平浪静,也就是王秋萍的叔叔成天的缠着杨元良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当杨元良告诉他杂交水稻之后,他就不淡定了。
亩产八百斤的杂交水稻是什么概念,这个老农民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种地几十年了,地里的稻谷收成好的时候最多不过三百斤,要是他真的能把这个杂交水稻给搞出来,估计皇帝立刻封他一个世袭的爵位。
杨元良还真没指望他搞出这个杂交水稻出来,因为杂交水稻这个东西,就算知道怎么搞,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没有十几二十年搞不出来成效,不如航海去美洲运输红薯玉米实在。
杨元良对这个时代的船,有研究,大辰皇朝的船只现在并不比同时代维京人的船只差,相反大辰的船只比维京人的船只还要好上不少。
而且在东南沿海有不少的阿拉伯人做海运的生意,只不过大辰的船只多半是近海的商船,载重吨位运输能力很强,但远海能力不强,维京人的船远航能力要强很多。
当年哥伦布也就是三艘百人船发现了新大陆,杨元良有海图有新式的罗盘,更有发达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
他准备在船上种植一些草药和橘子树,或者是把简易的罐头给弄出来,让这些海员去把东西给弄回来。
这个想法他早就有了,航海需要很多的钱,也需要很多的人,所以这个想法被他压在心中,也只是一个很好的念头而已。
初五的早上,苏阿四带着老婆孩子一家来给杨元良拜年来了,苏阿四算是杨元良正式收的徒弟了,人机灵也能办事,至于衷心不衷心的问题,杨元良和他谈过。
苏阿四曾经担忧的对杨元良说过,他要苏家的一成干股,苏老太爷不一定会给,就算给了也多半是假账,这个怎么办。
杨元良当时也就笑了,要一成的干股只是说说,每年苏家给多少钱,杨元良不会太在乎,杨元良在乎的是自己手中的科技能够拴住苏老太爷多久,把苏老太爷套住了不怕不给钱,不怕不给方便。
这种事情杨元良没有说,当年他离开祖国的时候,去某个国家,那个国家就是看中他的造核弹技术,他就是用这一招吊着那个国家的政要,然后脱离那个国家,自己成立了科学工作室。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杨元良也觉得苏阿四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杨元良送了他一套刻度尺,和一套标准的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