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苟且的活着,活到一群朋友凑钱把他们给赎回去,回到大辰之后,得到一个消息,永不录用,回家务农。
对于别人来说,这是一个好的事情,老皇帝宽大仁慈不追究这些书生的责任了,但是对于只有几亩地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灾难。
在家乡,他去教书别人不要,去做工拉不下脸面,每日只能靠着帮着比人抄书生活,生活可是要多清苦有多清苦,这个时候大胖写信来了,说杨元良在广州开办一个义学,需要教书的先生,一年两千银子。
当时姚劲就兴奋了,杨元良可是大辰皇朝的第一才子,他要是开办学堂,那没有几千两的银子,孩子也送不过去,虽然不知道杨元良怎么跑到广州去了,既然杨元良给钱要帮忙,那就去呗。
告别的家中父老妻儿之后,这人与朋友在约定的地方会面,不远来投奔杨元良,一来到这里姚劲可是傻眼了,杨元良这都开办的什么玩意。
但是转念一想,杨元良可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弄一个肥皂厂,日进斗金,想来这个广州的工厂也不会差,寻思在这里呆久了一点,可能会混进工厂,到时候讨要一个肥差,岂不美哉。
杨元良从姚劲口中得知其他的几位老师很有意见,只是点头笑笑没有多说什么,在这几个老师来之前,杨元良从本地也找到一些代课老师,都是被杨元良给吓到了,不肯在这里教书。
没过多久,胡文举就找到了杨元良,把这次留下来的人都叫来了,胡文举也是直接了当,就问杨元良:“元良兄,你教导这些孩子恐怕不是只办工厂那么简单把,要是只办工厂我们帮你的忙,要是你有其他的企图,我们可不帮你。”
杨元良听完后点了点头:“你们可以走了!和他们一样,五百两银子,待会我给你们钱,我们也算是好聚好散。”
“这……”胡文举没有想到杨元良回答的这么干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只得双拳一抱:“那元良兄,告辞了!”
来了这么多人,最后只有姚劲留了下来,杨元良需要姚劲这样的人,胡文举是因为好奇才留下来,以后办不办的了事情,天知道,姚劲虽然没有什么理想抱负和本事,却很听话。
这天杨元良又跑到了知州那里,准备再买一块地盖砖厂,知州也是狮子大开口,甭管赚钱不赚钱,凡是杨元良要开厂一律一年三十万两白银,少一分的钱都免谈。
这个钱杨元良很不想给,可不给不行,要炼铁制钢首先要建造厂房,一般的红砖不行,需要耐火砖,就必须先要建耐火砖厂,以及各种配套的设施。
高铝砖,莫来石这种耐火材料,杨元良依靠手撮是撮不出来,就算是有整套的工业体系升级方案也要按部就班的来。
现在杨元良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孩子们去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