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第二次,张洋也不免堕落了下去,每天晚上收功之后,做好表格,他都会去找一个女奴舒服一下。
以至于白天的时候干活都没有多大的力气,这天张洋临时去盐场运货,他运输的不是盐,是工程材料,闲暇的时候就问盐场的工人,“我前几天来,还看见好几万石的白盐,怎么今天过来就没有了?”
“连夜给运走了!”工人回答的很随意,张洋又问道:“这么多的盐拉去那里了?”这工人白了张洋一眼:“你小子打听这么多干嘛?这都是杨侯爷的事情,我们听命就行了!”
张洋马上笑脸相迎到:“大哥你看,我这不是好奇吗?我是干搬运的,这盐很重,没有货好运,我怕生意做大了,搬运不方便,我好给我的一帮兄弟弄一个坎肩什么的好运货,不能耽误了侯爷的生意。”
“盐场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这人扭头就走了,张洋吃瘪之后也就不问了,他准备过几天再打听这个事情。
一船船的盐运输到了广州,倒手给了白家,杨元良的钱袋子又鼓了起来,杨元良拿着这些钱,把以前停工的工程又给做了起来。
首当其冲的就是磷肥,现在广州这边和印尼那边都是采用天然鱼骨粉做为磷肥,标尺不清楚,有的时候用量过多,反而影响收成。
王秋萍的二叔就是一个好例子,杨元良起初的时候送他一点磷肥,让他帮忙育种,反正他很会种地,王家的两百亩地他打理的井井有条。
结果他担心地里的庄稼涨势不好,擅作主张,把肥料用过了,然后庄稼全都死了,没有死了也没有多少收成,他自己觉得很不好意思,会老家去用他原始的方法种地去了。
杨元良的农庄里面全都用化肥,庄稼差不多比一般的农户要多两成出来,杨元良还专门让人育种搞试验田,这个东西就和杂交水稻一样,就算是知道怎么做,没有几十年的苦功夫搞不出来。
审批了一个项目又一个项目之后,杨元良现在浑身充满了能量,按照这个速度发展,广东差不多再有两年或者三年,就会发展到十七世纪的工业水平。
现在广东所有的矿井已经用上了蒸汽抽水机,而且还有了橡胶的风管,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有了抽水机和风管,人就可以在深部矿井中作业,各种金属被大量的开采。
杨元良的新式马车,用橡胶轮胎代替了原有的木质轮胎,载重量更大,运输货物更加的平稳。
红砖厂的技术杨元良已经普及给了各地的财主,让他们建窑修路造房子,杨元良的高炉制造了三年,现在差不多也快要制造好了。
一旦这个高炉投入生产,杨元良手中的铁产量将是一个恐怖的数字,不过高炉建设很不容易,杨元良拥有百科全书的人,走各种捷径,从成立项目开始,到选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