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那可是你们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在场的士子顿时灰头土脸。
之前一系列“贿考”的传闻,在府衙张贴这十张考卷之后,已经不攻自破。
就算有些人还想胡搅蛮缠,但一想到府衙这边放出来狠话要剥夺他们参加府试的资格,他们便不敢顶着风头硬上。
科举是读书人一辈子的希望,他们可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做赌注。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这是什么世道,我寒窗苦读数十载,文章竟不及十岁孩童。实在无颜苟活于世啊。”
一个四十多岁的考生,站在公告栏前怨天尤人。
旁人劝解:“林兄别想不开,你不过是一首诗做得不及那十岁孩童而已,你说他,若非这首画龙点睛的好诗。能被点为案首?”
本来许多考生心理失衡,痛不欲生,但听到这句话,仿佛找到心灵慰藉一样,转念一想,可不是,沈溪除了诗作得好,还有什么?
至于沈溪文章的精妙,就被这些人选择性忽视了。
于是在三三两两归去的途中,这些人相互安慰。所说的话大致相同,我们输的不是文采和文章,只是输给十岁孩童那首诗而已。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每个人在心里琢磨一番,这话似乎是在勉励他们,这一届没过,还有来年,还有来来年,生命不息考试不止,早晚有一天我要金榜题名位列朝堂……一副雄心壮志。憧憬一番,却是把沈溪这句诗当作是人生的座右铭,准备回家继续寒窗苦读。
一些本来留在府城准备“重考”的士子,知道彻底没了希望。收拾细软准备回乡。
而在府衙街口的茶楼里,却有个十四岁的少年,正拿着沈溪府试文章的手抄本,仔细端详,他的脸上带着几分感慨,间或透露出的失望之色难以掩盖。
“少爷。我们该回去了,老爷头两天派人来催,说是考试一结束,就送少爷回家。可您……”
老仆人非常着急,因为自家少爷一再延迟动身回乡的日期。
这少年郎不是别人,正是本次府试屈居沈溪之下名列第二的吴省瑜。
吴省瑜仍旧看着手里抄写的文章,摇摇头道:“我不但输了他年岁,连文章都输给了他,实在不甘心。”
在发长案之后,吴省瑜虽然向沈溪道了恭喜,保持了风度,但心里却不服气,以他对于自身才学的自负,根本就没想过会输给沈溪。留在府城,他也是想看事情的结果,到底官府是否会在舆论压力之下剥夺沈溪的案首,那到时候,他就可以进补案首之位。
吴家虽然是豪门望族,但吴省瑜毕竟是庶出,自小就很要强,而他又聪明好学,学业进步很快,在所有吴氏子孙中属于出类拔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