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来,换上她刚才让亲兵摘的那一捧,“这样才好看,每天都要换新的。”
周都督笑而不语,转过屏风,脱下外面穿的衣裳,鞋也不脱,往坐榻上一躺。
房间里一片窸窸窣窣的细碎响声,九宁不知在忙活什么,摆弄完供花,又去翻书架上的书匣,东挪挪,西翻翻,时不时弄出点动静。
像养了只不安分的猫,明明知道她在房里捣乱,竟一点都不想生气。
周都督大咧咧仰靠在床栏上,翘着腿,忽然觉得一阵恍惚。
那是他年轻时候的事了,无所事事的闲汉躺在家中大床上抖腿,发妻在房里转来转去,把脏污的衣物衾被拿出去洗刷晾晒,叉着腰骂他不讲究。
发妻是读书人家教养出来的,骂人时想维持端庄,但又忍不住要骂他,一开始还装贤惠,好声好气柔声劝他,后来实在装不下去了,拿起笤帚抽他。
她力气小,也舍不得真的下手狠抽,周都督装模作样嚷几声疼,她就解气了,觉得自己出手教训了丈夫,接下来一整天都很得意。
好像就是前几天的事,周都督甚至还记得发妻手中的笤帚落在自己腿上时的力道,挠痒痒似的,一点都不疼。
可是儿子都那么大了……
发妻早就化为一抔黄土,只剩下他一个人。
周都督连字都认不全,书架上累累的书卷和装得满满当当的书匣完全是摆出来充样子的。
九宁早就知道周都督爱给自己脸上贴金,看他那毫无审美可言的庭院就知道他对士人的高雅情趣一窍不通,但她没想到周都督这么粗暴:一箱箱已经失传的手抄孤本就这么大咧咧往墙角一堆,任它们落灰,书架上摆的是一套套沉重的大部头——然而那些基本上是四书和史学之类的启蒙书,十岁以下的蒙童才会把这些书摆在案头上。
她从冯姑那里听了不少周都督闹的大笑话。
有一回周刺史宴请宾客,周都督也在场。
席上一群文人,酒令也雅致,人人都要作诗,周都督连背诗都不会,哪会写诗啊?
文人们欺负他听不懂,吟诗暗讽他是个粗人。
周都督虽然不懂诗,但他看得懂文人们眼里的讥讽。
他冷笑了两声,拔刀而起,一刀把那个正在嘲讽他的文人面前的食案劈成两半,刀尖正好擦着文人的脸落下。
据说那个文人当场吓得尿了裤子。
此后,江州的文人对周都督敬而远之。只要是周都督在场的酒宴,再没人敢作诗了。
九宁能想象出周都督一个武将被众人嫌弃的场面,这个时代的文人很讲究风骨,趋炎附势的当然也有,但有名的文人大多爱惜羽毛,不愿和周都督这样的人牵扯太深。
河东李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