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节(2 / 4)

舟切断九宁和江州的联系。如果那时候他不动手,等他将契丹军赶出中原再回江州时,九宁说不定早就被周家人送到其他地方去了。

他看中什么,就要先抓到自己手里。

李元宗和他之间必有一场大战,从乔南韶一行人远赴蜀地来看,他已经做好准备。

接下来呢,他会怎么做?

他娶了九宁,可以借着驸马之名征讨所有对朝廷不敬的节镇……再然后,权倾朝野,就可以顺势改朝换代罢?

李昭闭一闭眼睛,仰脖,饮下杯中粗茶。

茶汤苦涩。

第139章

离了驿站, 继续往东行。

道旁山谷处渐渐能看到袅袅炊烟和沿着河流分布的村落。

曾经满目荒凉的乡村市镇也变了模样。冬去春来,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男人穿着粗布短衣, 在田间耕作,妇人们带着孩子, 挎着竹篮, 散落于田野间, 一壁说笑,一壁采摘野菜野果,恍如太平盛世景象。

李昭骑在马背上,看着那些光着脚丫子在田野阡陌间奔跑笑闹的孩童,愣了许久。

不久前, 这里破败萧瑟,田地早就荒废,小径长满杂草, 方圆十里都不见人烟。

如今, 流离失所、饱经忧患的百姓重新回到他们的家园,他们勤劳耕作,安心生产,仿佛近百年的割据战乱已然结束。

李昭不由得想起九宁给他的那本武宗札记, 上面记了这样几句话:战无前敌, 将帅乐也;四海宁一, 帝王乐也。

帝王以天下为家。

然而, 这天下, 又到底属于谁呢?

扑面的春风柔软湿润,带着新鲜的泥土腥气,他们顺着小道走进村子。

他们一行人虽然刻意掩饰了身份,但只看他们骑的马和身上衣着就知道非富即贵,村中里正亲自迎出来,请他们去村子歇脚小憩。

李昭下马。

走过村口的时候,看到石碑上贴了布告,许多光着脚的农人站在石碑前大声讨论着什么。其中一人站在布告旁,手指着布告上的字,一句一句向众人解释布告上的内容。

他淡淡扫一眼石碑。

朱鹄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村中有人识字?”

太平年间乡间识字的人都是凤毛麟角,更何况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

里正笑着解释道:“他不是村子里的人,是官府派往各乡宣读诏书的诏书郎。最近刚刚颁布了新的田令,这十里八乡的诏书都是他贴的,他每到一个村子就会召集村子里的人宣读诏令,我们有什么不懂的都能问他。今天这份诏令昨天就贴好了,村子里的人还有很多不懂的要问他,他在村子里住两天才走。”

“诏书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