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苏里江边上的饶河向东经过宝清、勃利,直到依兰与通河交界地区的松花江。小鬼子虽然丢掉了可以作为封锁线的松花江,但已经可以利用这一带完达山、张广才岭交汇的山区地形,对我们构成第二道封锁线。”
“他们的这些兵力进攻不足,防御有余了。不过我估计日军此举应该不会是简单的因为兵力不足,以及其已经意识到之前对我们认识上的错误,他们还应该还有别的用意。”
“我想除了等其日军大本营为其增兵之外。从目前日军展开的态势来看,他们还有一个意图应该是想利用下江地区人口数量稀少,物资大部分都要依靠外界运进去的先天不足,想利用冬季的酷寒,尽可能的削弱我们的战斗力。”
“我猜想日军接下来除了继续延续诺门罕战役期间对我们的封锁之外,恐怕还会动用外交手段,尤其是军事压力与外交并举的手段,切断我军与江北之间的连续。也就是说他们要切断我们一切通向外界的通道。”
“下江地区虽然物产丰富,但人口稀少。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不过一百多万。主要粮食产区汤原县中部平原,自进入九月到现在两次大战,粮食恐怕已经全部绝收。而单单依靠宝清北部平原、萝北、桦川几个县的粮食产量既要满足本地百姓,又要满足这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根本就难以满足需求。”
“至于其他县您也知道,人烟稀少。不是大片的沼泽,就是深山老林。平日里尚需外运粮食、棉花、布匹等生活物资,眼下更是奇缺。没有了外界粮食的补充,再加上这下江冬季零下三十多度的酷寒缺衣少穿,不用多一个冬天下来,冻饿也把我们冻垮了。”
“围困战术,这种战术对于任何一支有后方的军队都可以说是自己找死的战术,但却很适合对付眼下的我们。”
对于马春生的分析,杨震微微点头道:“你很有理性,分析的不错,不过你说的日军由于连续战斗失利,而发现对我军实力判断出现巨大误差,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这一点我却是没有想到。”
“我感觉你的分析不见得全对,但至少有一点是和我一样的。那就是日军摆出这个防御、死守态势,其中肯定有封锁我们的意思在其中。”
“现在已经十月中旬,下江地区已经开始逐渐入冬。如果我们不是及时抢占了佳木斯,缴获了大批的冬装、粮食,单靠根据地内部我们根本无法解决冬装问题。就算粮食也只能维持到明年的开春,恐怕底子就要干净了。”
“最起码打下了佳木斯,我们缴获的冬装,足够给全军换装了。否则单纯的固守松花江以北,我们就算守住了根据地。但没有了粮食的补充,没有冬装,一个冬天下来,饿也就把我们饿垮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已经打的精疲力竭后,还要南下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