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是却是华北大量人口因为旱灾而活活饿死,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吗?
这批老百姓因为沦陷区的日军为了摧毁中国人抵抗下去的决心,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封锁灾情最轻的豫东地区不让进入。而敌后根据地本身不是地瘠民贫,就是处在自身生存也受到威胁,自己都吃不饱饭的地步也养不起。
想想,原来一个人以黑豆糊糊、麦麸、碾碎的玉米棒芯掺杂上野菜、嫩树叶作为主食都吃不饱,就这一天还是一干一稀。现在一下子又多出十个人来分,唯一的结果就是大家都饿死。自己都混成这个结果,还拿什么去养活这么几百万难民?
将这些老百姓转移到东北,可以说是一个两利的举动。即让东北得到了急需的人力补充,又可以避免大量的灾民饿死。尽管从国统区转移这么多百姓有些困难,而且内地人对于闯关东总是有一种畏惧感。但只要有便利的交通,就是还有办法的。
但是要想转移这么一大批老百姓,没有一条稳固的交通线能行吗?像敌后根据地部队转移时穿越日伪军封锁线那样转移可能吗?那是几百万人,不是几万、几十万。别说在日伪军重重封锁之下转移,就是坐火车转移,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组织。
一旦在转移的时候,遭遇到日伪军袭击。对于这些没有受过军事训练,而且老弱妇孺都有的灾民来说,后果也不堪设想。所以在杨震看来要么就不打通,要打通就构筑一条坚固的交通线。以保证这几百万灾民,可以顺顺当当的进入东北。同时也方便调运部分粮食,进入谋些地区分发给灾民,以保证这些灾民有体力走到晋西北。
而相对于国统区,沦陷区与敌后根据地虽说情况要好一些。但非正常死亡人口数量,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甚至一些老根据地的基本群众,都只能出去讨饭。将讨来的饭,给部队上的伤病员吃。
频繁的天灾,加上日伪军的频繁扫荡,使得华北各个根据地实际上现在就已经处于困境之中。虽然已经是两世为人,但杨震到现在都还记得那些来自己部队做报告的老干部,曾经说过那句话,那个时候很多的部队,不是被扫荡的日伪军打垮的,是硬生生的饿垮了。
甚至出现基本群众将讨来的饭,给在自己家伤病员养伤,而自己活活饿死的事情。而部队因为营养严重不良成批饿倒,就连高级干部都出现饿倒,以及营养不良的现象。而就在部队自身粮食都吃不饱的情况之下,还要战斗部队每天每人节省出一两,机关每天节省二两粮食支援老百姓。
杨震后世入伍参军的时候,经历过那场残酷战争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几十年后,却依旧让这些老人记忆犹新说明了当时的情况严峻性。引起这种状况的不仅仅是冀中平原地区的丢失,整个太行区、晋察冀区丢掉了近一多半的粮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