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3 / 6)

官当场以头撞柱,冒死血谏;手握兵权的将军暗中蠢蠢欲动;读书人举行游会,聚众抗议,祈求圣上收回成命……

然而他们闹腾归闹腾,元昌帝完全不为所动,撞柱的谏官让人抬了回去,派太医好生诊治。心思浮动的将军自有镇国公压着。闹事的学子,抓了领头的关大牢里头……

元昌帝温吞了一辈子的性格,这时候却显出了雷厉风行的姿态,迅速压下了一切反对的声音。他时日不多,总要在这最后关头给外甥女铺好路。

所幸这时候皇权大于天,臣子们再怎么折腾,最后还是得听皇帝的。立储不是小事,元昌帝又催的急,因此礼部官员急急忙忙的准备了册封典礼。虽然简化了不少手续,但到最后还是忙活了一个月才弄完。

万事开头难,有些事一旦开了一个口子,那就再也堵不上了。元昌帝相信,只要给闻卿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后面的事完全不必他操心。

事实上他猜的没错,外甥女的能力不比他弱,手段凌厉,行事果决,倒比他更像一个合格的皇帝。更重要的是,她于政事上的敏感度,十分让人吃惊,这也是当初他选择她的理由。

帝王之术、国政朝事都是要花费时间学习的,选别个继承人,他已经没那个时间去教了。倒是他外甥女,仿佛天生就会这些,只需他稍微指点一二,就能放心的把皇位交到她手上。

元昌二十五年六月十六,帝崩。

元昌帝去世时无病无灾,仿佛预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他大笑一声,跟身边人告别,“安国,朕把大昭交给你了!”然后合衣躺在龙床上,阖然长逝。

皇后哀恸不已,次日随帝而去。

先帝葬礼,新帝登基,一直忙到十月才逐渐稳定下来。虽说闻卿已经登基,但底下不服她的人多的是,闻卿可没功夫跟他们玩试探推诿那一套,甭管你是世代忠良还是三朝老臣,凡是不听话的直接撤了!

薄情寡义?不念旧恩?

抱歉,她一点都不在乎,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现在骂的欢腾,最后被后世歌功颂德的还是她。

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了,流程闻卿熟得很,兴水利、改农具、推广土豆玉米红薯,先解决百姓的吃饭穿衣问题。然后兴建太学,创立女学,普及教育,教授百姓一技之长。推广贸易,发展经济,鼓励发明创造……等等,不到十年,大昭就在闻卿的手中变成了一个国泰民安、富庶强大的国家。

闻卿又与北方蛮族开通贸易,用粮食、盐等物换取他们的羊毛、羊肉。能拿羊换取生存的食物,北蛮牧民自然放弃养马转而养羊,从而让闻卿控制了他们的经济命脉。一旦开战,大昭断了他们的粮食贸易通道,他们就活不下去了。

如法炮制,闻卿向南方蛮族换取橡胶、蔗糖,向西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