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山顶的坪地上,一众天书院的弟子正了有兴趣的看着台阶上的考生,不时的议论着,品头论足,俨然一副教谕的架势。
谁都知道,即便是大唐的宰相,也不能干涉天书院的举试,举试开创时,还有大唐官员前来观看,但随着时间过去,每一次想尽办法,都无法参与进来后,便再也没有官员过来了。
在天书院的大门口,十二名教谕正襟危坐,除了少数几位外,几乎教谕都来了。
除了教谕之外,大多数都是教习了,他们在天书院的职责,便是协助教谕办事,多数时候还会代理一些课程,因为礼教严重,所以即便是教习,也不是弟子们能够得罪的。
教习们站在一旁,好歹还有个凉伞,那些前来观摩的弟子就不一样了,太阳再大,也得老老实实的晒着。
今日有些不同,在为首教谕的一旁,坐着一名衣着华贵的青年,身材匀称,横眉冷竖,气宇不凡。
看了有一会,这名青年突然开口道:“往年的举试,人似乎还多一些啊,今年怎么就只有几千人,这一关淘汰下来,恐怕不足一百了吧。”
闻言,他身边的一名教谕笑着道:“往年人多,那是因为太多哗众取宠之辈,上不得台面,举试开创,是为大唐选取人才,宁可全部刷掉,也绝不轻取。”
“这一届的举试,人才颇多啊,据说,有好几个来自古老仙门的弟子,不知道又是什么资质。”另外一名教谕说道。
“这些仙门弟子,却是祸乱根源,趁着我大唐衰弱,就想要出来搅动风雨了吗?”青年冷着脸,对仙门十分反感的样子,“看来,对它们的压制,还不够啊!”
闻言,众教谕都眯起了眼睛,不愿意评论,天书院虽然是大唐最高学府,甚至还有举试取才的特殊权利。
然而,除了在课堂上之外,任何一位教谕,都不会在外面轻言国事,这也是为何天书院,能够长存至今的缘故。
至于课堂上的谈论,那属于学术,太宗皇帝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别说他们这些读书人了,更要担起重大的责任,如此大唐才能万万年长久。
古老的仙门,底蕴深厚,然而在千年前,却突然间衰落,传闻中是大唐的那位武宗皇帝为长治久安,发起了一场对仙门浩浩荡荡的征伐。
可在天书院的记载中却显示并非如此,而是跟大唐的那位护国武神关系颇大,至于细节如何,连天书院的记载也没有阐明,只知道自那以后,繁盛的仙门,就此没落,那种当着大唐官府广收门徒的场景一去不返。
如今仙门弟子出世,又是趁着大唐如今内有外患的情况,其心昭然若揭。
眼前这位三皇子,可是处于漩涡的中心,嘴上这么说,可诸位教谕都知道,几位得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