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内,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理寺中,正在查看案件卷宗的大理寺丞狄青,目光落在了一份很久远的卷宗中,自从那次在楚家与楚易谈话之后,狄青便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
当他翻出当年楚家的事情时,一切都水落石出了,长安城内,接连发生的那些案子,也有了眉目,但他并没有上报。
狄青知道自己一个小小的寺丞,牵涉到这种大案中,会带来什么后果,一个大浪朝他打来,他就得粉身碎骨。
而且,他只是凭空的猜测,并没有切实的证据,身为大理寺丞,断案自然需要讲究证据,哪怕所有的可能都指向犯人,没有证据也都只是空想而已。
“如果楚易真的是楚家后人,岂不是说,陛下……”一想到这里,狄青便有些胆寒,现在的楚易,可是如日中天,而且是皇帝一手捧上来的。
狄青心底忐忑,可拿不出证据来,他就是把自己的推测,全都亲自禀告给皇帝,皇帝也不会相信他,甚至有可能会把他杖毙宫中,以儆效尤。
“可是,这也说不通,即便楚易如日中天,可只要大唐一天比一天好,他复仇的可能,便会越来越小,而且一个复仇者,不应该是心底阴暗的去毁灭这个帝国吗?”狄青最想不通的一点就在这里。
楚易做的事情,恰恰相反,他当年虽然跟皇帝做对,被流放充军,可那时候却有些意气风发,而当他回到长安城后,却成为了皇帝的剑,刺向了帝国的海疆。
当时狄青以为,楚易会失败,而且会引的天怒人怨,可他却发现,楚易竟然没有这么做,反到是平定了海疆叛乱。
渤海国和霍罗国入朝递交国书的那一天,狄青也在场,如果不是突然而来的蝗灾出现,现在的帝国,或许已经开始恢复元气了。
狄青再异想天开,也不可能把蝗灾的事情,扣到楚易的头上去,这东西可不是人为能够造成的。
秋日的风,吹入卷宗室,狄青突然感觉到几分寒意,他摸着下巴,走出了卷宗室,感觉外面的光有些刺眼。
就在这时,一旁的几个守卫突然议论纷纷,当他从守卫的口中听到城外灾民的事情时,狄青不由感慨起来,他觉得陛下运气实在是太差了。
“据说,陛下已经下了密旨,调燕州的军队,前来拱卫长安了,怕是担心爆发民乱,神策军镇压不了吧。”一名守卫小心的说道。
“你怎么知道?”另外一名守卫奇怪道。
“虽说是密旨,可是长安城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夏侯家的大军调动,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瞒得过呢?据说,明日就会到达长安城下了,可怜那些灾民啊,还不知道会闹出什么血腥的事情来。”那名守卫忐忑的说道。
听到守卫感慨,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