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是对本郡一些让人关注的事件的处理通报;其四是本郡百姓一些高光时刻;最后就是外郡的一些消息,当然大多数时候都是一些战乱或者民不聊生的消息。
归纳起来就是本郡太守如何爱民;本郡政令如何亲民;本郡法令如何严明;本郡百姓生活幸福安康;外郡百姓水深火热。
在这个消息闭塞,娱乐匮乏的时代,普通百姓能够了解到的最多也就是本村最多是本县的一些消息,对于更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几乎是一无所知。
而报纸的出现,给了这些普通百姓一个了解外面的渠道,人的好奇心是天生的,所以对报纸的追捧也是必然的。
大部分的百姓并不识字,孙绍就下令村正里长每隔五天便在晚饭后在各村头宣读报纸内容。
孙绍亲自去巡视过一些村落读报的情况,看着那么多的人一起坐在一起听村正里长读报,让他想起了小时候全村人一起挤到村长家晒谷场上看一台黑白电视的情形。
为了保证报纸的公信力,孙绍严格命令报纸上报道的事都必须。
是真实的,只有这样,孙绍才能将百姓的思想引导向他需要的方向。
孙绍并没有直接在报纸让百姓拥护自己,却让长沙的百姓自发的拥护孙绍的统治,因为这几年在孙绍的统治下,他们的日子比其他郡的百姓过得好太多,没人想要再过上以前的苦日子。
多年筹划,孙绍对于武陵、零陵、桂阳三郡的兵力战力的了解可能还在三郡太守之上,所以对于魏延等人拿下三郡,孙绍并没有太多的担心。
孙绍现在拿不准的是在赤壁与曹操火并一场之后,孙权和刘备发现他全取四郡之后的反应,他们会不会直接出兵攻打荆南?
从孙绍开始抢夺荆南四郡开始,历史就已经完全按照不可预知的方向发展,孙绍熟知历史而获得的先知先觉的优势就完全消失了,从此以后,他能依靠的只有自己以及帐下文武的判断。
孙绍与庞统商量许久,一致认为刘备和孙权一时半会儿应该不会出兵攻打荆南,孙绍名义上还是孙权的部属,刘备要打荆南,不啻于向孙权宣战。
而孙权直接进攻荆南的可能性也不大,孙权取得赤壁大捷,其野心首要目标必定是荆州以北的富庶地区,其次才是荆南四郡,而荆州北部现在除了孙权还有刘备以及曹操留下的曹仁军团,三方混战一时半儿打不完。
得出这个结论,孙绍稍稍松了一口气,又与庞统开始讨论长沙与两个暗中盟友的关系,这两个暗中的盟友自然是江陵蒯越以及庐陵的孙贲。
以孙绍对蒯越的了解,蒯越是个极为聪明的人物,眼下的形势他没有理由舍弃暗中互相帮助几年的孙绍转投刘备或是孙权,眼下正是投向长沙才是蒯越最明智的选择,孙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