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节(2 / 5)

国,在华夏与世界列国相安无事的时候,当然情愿透过国民政府来在华夏获取他们想要得到的利益了。一旦华夏战争升起,说不定他们偏帮的,还会是华夏的敌人。

于美涵不笨,甚至可以说十分聪明。当秦非正想要同美国协商什么的时候,她就是他身边最出色的外交官。她和秦非正的结合,不仅仅是身份地位和爱情的结果,也是他们政治观念相符的结果。

美国是世界强国无疑。人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可要是那颗大树只想从他们的身上榨取养分,根本就不愿意为他们提供一隅纳凉之地呢?

头一次,于美涵对自己和秦非正始终坚持着的政治理念产生了质疑。

“怎么?到现在,你也要来劝我了吗?”

秦非正一出声,于美涵就知道自己是劝不动他的了。

他从来就是这么固执,固执地不肯做出撤退的决定,或者也不仅仅是为了试探美国的态度。他或者是企图用华夏战士的“绝境”,来凸显日军的凶残,以期“逼迫”英美等国出手调停阻止,来彻底隔断日军再度在华夏挑起战争的可能。

这是一场巨大的豪赌。

她得承认,当初的他的确是凭着这么一股倔劲儿,才赌赢了。从当初的一个洋人马场的服务员,走到了今天的位置。但现在,她担心的是,他也会因为自己今天的固执,而把整个华夏都给赔上。

*

事实上,不管秦非正本人是怎么想的。民军现在驻扎在上海的上下七十万将士里,除了有死守军纪、不懂变通,对国民政府极具归属感的人,自然也就会有惜命的人,不愿意去为秦非正的固执和试探去买单的人。

既然秦非正不愿意撤兵,将士们又不想把命丢在一个错误的指令上,去像“九一八”事变时的东北,进行毫无意义的牺牲,那还能怎么办?无非就只有各级军官们明目张胆的违反军纪,与国民政府的“最高指令”相对抗,自行领兵撤退一条后路。

民军七十余万的将士里,足有四十万的将士选择了撤退。最后,他们只有三十万的人回到了他们原本各自驻守着的城市军营,剩下的十万将士,在看到铁血军大肆征兵以后,心里怀着对秦非正的怨气,竟一股脑的去到了铁血军的报名处报了名,成为了铁血军的将士。

当锦颐从指导征兵的政务委员那儿听他汇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被吓了一跳。

“司令,你看我们的军营要扩建吗?要是不扩建的话,这猛地一下多了十万人,再加上我们征到的一万人,我们军营里也住不下啊。”征兵结束后过了几天,那指导征兵事项的政务委员又跑来向锦颐请示道。

彼时,锦颐在听闻军里喜得十万精兵以后,准备在构思新的抗战计划了。若不是这政务委员跑来提起,她还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