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还许归附部落掺一脚,两人更是抓心挠肝。鬼力赤还能上疏争取一下,马哈木就只能干瞪眼。
随着越来越多的草原部落向明朝边境移动,请求内附,鞑靼瓦剌同大明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不想出点好办法,两人成为“光杆司令”也不是不可能。
永乐三年六月,甘肃,宁夏,宣府,大宁和北京等地陆续派队伍进京。队伍中携带着各种货物,只等上船,运到西洋大赚一笔。
大宁的队伍有些特殊,携带的货物远比其他队伍少,却派遣了重兵护卫看守。其中两辆马车始终蒙着油布,边军日夜不离,没人能猜出车上装的是什么。
七月初,各地随船的人员货物陆续抵达京师,其中有不少自备海船,希望能一同出航的商人。
对此,朝廷颇有争议,反对者占多数。在收到汉王和赵王的上表之后,永乐帝选择对高皇帝的某项成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对的声音很快被压了下去。。
未几,朝廷下了诏令,跟随船队出海可以,获取的利润必须向朝廷缴纳五成。若能带回优质粮种,可酌情减少。发现无主之地,还可得到奖励。
诏令下达,商人们立刻举双手同意,大呼天子圣明。
能光明正大的出海,有大规模的舰队护航,不用担心被舟师盘查或被海盗骚扰,别说五成,便是六成七成都可以。
交钱,没问题!
寻找粮种,一样没问题!
寻觅无主之地,更是没问题!
这样的事,由朝廷船队来做,还要考虑一下影响,让商人出头,全无压力。
在利益的趋势下,自然有人愿意效力。
朝廷松开了口子,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船队规模不断增大,官船和民船加起来超过了三百五十艘,人员足足超过了三万。
出航的目的也从宣扬国威震抚四夷,变成了发展友谊,开拓海外贸易,寻找新航路,占领无主之地。
起航之前,作为船队的正使,郑和还有最关键的事情要做。
到太医院求药。
为分担压力,同样饱受晕船困扰的王景弘被郑和拉着,一同站在了太医院前。
往日里威风八面的首领太监,看到迈着方步,笑容满面的赵院判,齐刷刷的打个哆嗦。
互相一眼,同时握拳,为了完成使命,为了活着出去活着回来,咱家拼了!
这是何等精神?
大无畏的精神!
怀揣着伟大的抱负,大明的航海家们抬头挺胸,,毅然决然的走进了太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