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春秋秦汉时“伯牙子期”一般的美好情感,已经变成了被功利包裹的笑话。
一时间,祝英台竟有些讨厌马文才拐弯抹角的让自己去追寻答案。
哪怕是马文才开门见山的直接击破她的最后一丝幻想,也比如今梁山伯好似轻描淡写的引经据典要温柔的多。
连梁山伯这样的人都已经看开了,并觉得这理所当然,她又能改变些什么?
哪怕再来一次“梁祝”,哪怕梁山伯比马文才、比傅歧更加优秀,可他是寒门,注定了梁山伯依旧只能“呕血而死”,自己也依旧只能“撞碑化蝶”。
除非打破这个世道的规则,否则将她永远找不到心目中的“乐土”。
作者有话要说: 小剧场:
马文才:(哼着小曲)手撕蝴蝶,我最爱吃啊,啦啦啦……
第162章 祝家之谜
祝英台走后,梁山伯也翻身上了驴, 被冷风吹拂着,似乎那寒冷也浇灌进了他的脑袋,让他心中刚刚生出的滚烫又冷静了下去。
有些话, 他没法对祝英台说,譬如祝英楼对他不同寻常,对马文才和傅歧却多有苛刻,是因为祝英楼潜意识里,便没有把他当成可以“拐走”妹妹的对象。
以英台保护者自居的嫡亲兄长,在寻找接手自己任务的“对象”时自然诸多挑剔,这种考量和审视让他产生了居高临下的疏离感,可他梁山伯是寒门,是和祝家的世界云泥之别之人,在他的观念里, 和他同样出身、经历的妹妹,便不可能把他梁山伯放在眼里。
还未进行“审视”,他便已经被淘汰了。
这样的话,又如何说给一直以为自己伪装的很好的祝英台听?
就连刚刚驿站之事,祝英楼虽然赞赏他细致入微,精明可靠,可也未必没有“也只有寒门出身的穷酸小子才计较这些豆料和不值钱包裹”的意思。
马文才虽也看不起寒门,却更瞧不起品行不良的笨蛋。
即便是马文才这样,也不是一开始就对他友好的。
说到底,在没有与之同患难、共生存之前,士族们也没有义务去莫名其妙地对一个“低贱”的吏门之人交付诚心。
所以就这样吧,做好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这才是他梁山伯的“处世之道”。
祝英楼的到来改变了很多人,除了马文才和梁山伯,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祝英台。
祝家父母的性格,都是无法让人产生“亲切感”的类型,祝英台穿越过来不久,只是为了掩饰本性不被当做妖怪烧掉,都要拼尽全力,更别说和祝家人如何亲密。
祝英台也不是没有奢念的,她原想着,自己硬着头皮提出想要女扮男装上学这种事情都能被允许,说不定祝家人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