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很小,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影响。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不重要的都城现在都湮灭了。那时比较著名的大国,在比较稳定或强盛时期的都城,分列如下:齐国 临淄[zi资] 今山东淄博市东北
晋国 绛[jiang匠] 今山西翼城县东南
楚国 郢[ying影] 今湖北江陵县西北
鲁国 曲阜 今山东曲阜市
郑国 新郑 今河南新郑市
吴国 吴 今江苏苏州市
越国 会〔gui贵〕稽 今浙江绍兴市
秦国 雍 今陕西凤翔县东南
宋国 商丘 今河南商丘市南
战国时,虽然经过长期的争战,小国家被大国家吞并,诸侯国数量大为减少,但由于许多国家经常迁徙,这一时期做过都城的城邑仍然很多。战国七雄的都城迁徙情况如下:秦国:雍→泾〔jing京〕阳(今陕西泾阳县境)→栋〔yue月〕阳(今陕西临潼县北)→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楚国:郢→陈(今河南淮阳县)→巨阳(今安徽太和县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
齐国:临淄
燕国:蓟(今北京城西南)。又以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为陪都,称下都。
韩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阳翟〔zhai宅〕(今河南禹州市)→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赵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东南)→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
春秋战国时期,都城的建筑布局有了进步,城垣建筑越来越成熟,城墙越来越高,越来越厚。春秋时不过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战国时已经出现周长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城了。城垣的设备日趋完善,隍池、雉堞[die迭]、城阙、城楼、闸门和吊桥等都已出现。孟子所说的“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正是这种城坚池固的写照。在布局上,这时的都城大多是正方形。西周时成周城分城和郭,城在西面,郭在东面,城面积较小,郭面积较大,城和郭相互依托的作法,也被许多国家先后采用。因此,郭又称为“大城”。小城一般是国君和大臣集中办公的区域,也是国君和贵族的宫殿住宅区。大城是一般的居民区,还有手工业区、商业区、墓葬区。城内一般都有一些农田,居住着数量不等的农业人口。东周王城大部分还是空地或农田,居民中农业人口也不少,这是早期都城的一大特点。直到唐代,长安城内仍有农田存在。
这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有了增加。西周以前的都城只是政治、军事中心,而这时的一些大都城,除了是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是经济、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