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邑:本作雒邑,三国魏时改为洛阳。在我国七大古都中,洛阳的建都时间之早仅次于西安。早在灭殷以后,周武王就看中了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认为这是周朝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周武王第二年就死了,未能迁都洛阳。此后,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更加意识到洛邑对周朝控制东方的重要性,于是把象征王权的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邑。在经过仔细勘测后,开始在此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从此,西周有了两座都城,西方的镐京称为宗周,东方的洛邑称为成周。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内小城方1720丈,即大约4.5里,大城“郭”方70里。平王东迁后,这里就成为东周首都。春秋时,诸侯都要尊周天子为共主,洛邑受四方贡,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多富商巨贾,与临淄、咸阳和郢并称天下首富。洛邑文化发达,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长期在此任史官。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佩过六国相印的合纵家苏秦,亦是洛邑人。
大梁: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为了称霸中原,将魏国都城自安邑迁到大梁,开封开始了建都的历史。魏都大梁的第二年,便利用附近的有利条件,开挖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沟通了当时黄河和淮河间的主要水道。从而大梁成了交通枢纽,对外联系四通八达,并很快成为一个工商业中心。城内人口众多,人民车马往来,川流不息。这里还是人才辈出之地,战国名相名将商鞅、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吴起等人都在大梁受过教育或活动过。
临淄:齐国是周初最有名的功臣吕尚(姜子牙)的封国。从公元前9世纪中叶齐献公迁都于此,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临淄作为齐都长达600余年。全城包括大城和小城两部分,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七公里,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大城是一般居民区,小城是宫殿区,手工业作坊主要分布在大城的东北部和小城的南部。现已探明城门11座,有10条道路和两处排水系统。战国时临淄有七万户居民,为列国中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史记·苏秦列传》描写说:临淄的街道上,车与车相撞击,人与人肩碰肩,衣襟相连成帐子,衣袖举起如幕布,人们挥挥汗便如同下雨一般。临淄也是东方文化中心,著名的思想家孟子、荀况、邹衍都来过这里。秦汉时代,临淄仍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城市。西汉初年人口达10万户,成为临淄的全盛时期。
曲阜:商代这里称奄,曾为商的都城。周武王灭商后,封他的兄弟周公旦为鲁国公。周公旦在朝辅政,派他儿子伯禽到此建鲁国,开始创建曲阜城。经过西周、东周几百年的经营,到战国时已是东方的大都会了。当时曲阜城呈扁长方形,东西约四公里,南北约三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现在的曲阜城只及其1/7。四面11座门,城内有八条交通干道。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