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2 / 7)

殿三大宫殿,还有一些手工业工场、商店和市场,也有国子监、孔子庙及佛教和道教的寺院,反映了中原汉族文化在草原的深刻影响。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辽将都城迁到新建的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中京代替上京成为辽后期百余年的政治中心。在上京、中京两城,当地人口主要是迁自中原的汉族人民。

公元13世纪初,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崛起,建立蒙古汗国。此后,以蒙古草原为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战争,统一中国,威震亚洲和欧洲的东部。公元1235年,开始在漠北草原兴建和林城作为都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忽必烈在漠南草原的东南部登上皇帝的宝座,并在此建立开平府,中统四年加号上都,成为蒙古汗国的新首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迁都今北京市,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建国号为大元。

和林遗址在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上游东岸,上都遗址在今天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城都是当时蒙古草原上的主要城市,参加修城的工匠来自北方各地,不少人来自西域包括遥远的西亚地区,建成以后又有大批移民从四面八方迁来。和林城周长12里,有四个城门,大汗宫殿万安宫在城的西南部。城内有两个居民区,一个居住着来自中原的汉人,一个居住着来自西域等地的回回人民,有12所佛寺、两所清真寺和一所基督教堂。上都城的东西、南北各宽四里多。城分为几重,中间是内城(即皇城),内城外是外城,外城的西、北两面是外苑城,外苑城以外是郭城和壕堑,主要建筑集中在内城。明代以后上都城废而不用,但至今宫殿、庙宇、城墙、楼阁等遗迹仍然星罗棋布,依稀可见当年的规模。

今宁夏银川市位于黄土高原边缘,银川平原的中部,西有贺兰山,东有黄河环绕,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羌建立的西夏政权将都城自西平府(今宁夏灵武市)迁至今银川所在的兴州,后改名兴庆府,公元1038年党项首领李元昊在此称帝。此后,直到1227年西夏灭亡,兴庆府差不多都是西夏的都城,一道道诏书由此发往西夏辖下的今宁夏、陕北、甘肃、青海等地。兴庆府方圆18里,城周有深阔的护城河,南北各有两座城门,东西各有一门,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内布局大多仿照唐朝都城长安,宫城居城内中部偏北,有方格形的街道系统,布局严整,而宫殿、楼台、庙宇等建筑物则大多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城内居民大约有二三十万人,为西北最大的城市,工商业具有一定规模,设有蕃学(教西夏文)、国学(汉学)、大汉太学、内学等各类学校。由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确保了所在地区农业的发展。

新疆在九世纪以前一直存在着几十个小国,其东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