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2 / 9)

增长往往是移民的结果。因此,要谈论都城的经济,首先要提到都城的人口迁移问题。移民进入都城,有被迫和自愿两种,前者多是政府强制组织的。

对于封建专制政权来说,全国好比一棵大树,都城是树的主干,各地是树枝,树枝不能大于树干。因此,历代王朝在建都以后,为了打击各地豪强,提高都城人口数量和增强都城经济实力,往往要把全国各地的富户大族迁到都城居住。秦始皇灭六国,把六国富豪和大族12万户迁到都城咸阳。西汉建都长安不久,就迁入年俸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又把原齐国和楚国的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迁到长安附近的陵县,同时迁入的还有其他国家的大族,共10余万人。隋炀帝定都洛阳,强令各地的富商大贾数万家迁入洛阳。朱元璋定鼎南京之后,也强制迁入江南各地富族豪民1.4万余户。为了能够就地生产武器和统治者生活所需要的日用品,都要通过强制性措施,将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京城。隋初,曾征集天下工匠至首都,各种行业都有,“纤微之巧,无不毕集”(《隋书·苏孝慈传》)。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从南方各省强征工匠10余万户,至元十六年在北方各省又搜刮工匠42万人,这些工匠相当一部分安置在都城手工业作坊。历史上这种强制性人口迁徙相当常见,在那些新建立的都城,这种移民甚至已成为都城人口的主体部分。

自愿迁入都城的人主要是由于经商、从事手工劳动、在服务性行业就业、读书、任官等原因而迁入的。都城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不仅易于经商致富,而且择业机会多,自然要吸引大批依赖工商和文化为生的人。人们曾观察到,在明代的北京城,当地人只担任车夫、赶毛驴车的驴卒、挖煤的煤户等体力劳动者,而从事工商业和在政府机关工作的胥吏,都是外省客民(王士性《广志绎》卷二)。对于想要进入仕途或施展政治抱负的人,都城无疑是最好的活动天地,因之定居的人为数不少。由于都城文化发达,迁入都城活动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其他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也很多。唐玄宗时,仅隶属于朝廷所设太常和鼓吹署的音乐演奏家和歌舞表演者,便达数万人之巨。此外,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僧侣、道士,也居住在都城。其中一部分便是自愿迁入的。

都城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和富人,因为这里是帝王和其龙子龙孙龙眷的世界,是官的世界,兵的世界,富豪的世界,其他的人也多是为他们提供各种服务而赖以谋生。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统计,北京内外城70.5万人口中,不事生产的八旗人口和官员、差役、兵勇等共28万人,占总人口的40%。无可数计的有权有势的人聚集都城,过着奢侈的生活,要消耗掉无数的物质财富。

古代中国是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