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4 / 9)

磨坊等等各种各样的作坊。这里的手工业工匠为了交流经验提高技艺,还组织起“七宝社”,每年二月初八都在钱塘门外霍山行祠庙会上集会。

此外,都城中还有大量流动的个体手工业者。他们多从事修理加工等较小的行业,如修鞋补帽、洗毡淘井等。南宋临安的个体工匠行当极多,包括剪花、糊刷、做篮、穿珠,做香袋、风筝,做烟火、泥人、面具等等,每一行业都有几十人。

都城是全国商品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顺应这一需要,它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之一,商业相当发达。唐长安的东市和西市为商品荟萃集中之处。从价值连城的西域珍宝到日用杂物,无所不有。东市有220行,分别出售某类商品。据来唐的日本僧人圆仁记载:会昌三年(公元843年)6月27日“夜三更,东市失火,烧东市曹门以西二十四行四千余家,官私货物、金银绢药等总烧尽”(《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可见商店和货物之多。西市有衣肆、坟典肆、药材肆、波斯邸、绢行、秤行、帛行、麸行、寄附铺等各种行业,商业活动比东市要繁盛。东西两市的店肆应不下万家,从商人员至少数万人。

唐宋之际,都城的商品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各种行业的商人联合组成“行”和“市”,使得长安沿河近桥或城门口的内外,出现许多新的经营日用品的“行”或“市”,逐渐形成以“行”或“市”为中心的街市。同时,酒楼和茶坊也获得发展,逐渐形成以二者为中心的街市。于是,新的行市和街市取代了旧有的封闭式的东市和西市。随着旧“市”的瓦解和街市的兴起和发展,居民区与商业区交叉存在,逐渐连成一片。到了五代后周时期,开封城取消封闭式的坊墙,城市商业活动不受市界、坊界和时间的限制,更加繁荣。

北宋时,进入开封的外地商品,主要是粮食、布帛、煤炭等生活资料,奢侈品已退居次要地位,它不只是为城中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服务,而主要是为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服务了。此外,一部分外地商品经此再转运北方、西北和浙江、江西等地。数不清的大小商店鳞次栉比地排列在开封城内的大街小巷上,几乎整个城市的街道都有商业活动。饮食业最为繁盛,不仅有各种地方性的食店,如北食店、南食店、川饭店,而且设有各种分门别类的饮食店。酒楼星罗棋布,小吃摊比比皆是。当时最大的酒楼名白矾楼,在里面喝酒的常有上千人。时人赋诗说:“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断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矾)楼。”(刘子军《屏山集》卷一八《汴京纪事》)由于饮食网点多,服务周到,以致相当一部分百姓往往只于食店买饮食吃,而不是自己烧饭菜。唐代长安只有“市”上有书肆,而北宋不仅相国寺集市上有专售书籍古玩的场所,在相国寺的东门大街也设有许多书铺,书店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