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的各个地方,一时间根本聚拢不起来,加上之前作战的大量损失,他手中的机动兵力已经不超过三百万。
此时在伊斯坦半岛的战场上,双方的兵力差距已经悄然拉近,甚至高弘还隐隐占了上风,而这些在安卡拉附近被包围的轴心国军队,可是戴高乐手中超过半数的兵力了。
为了能够救出这股兵力,戴高乐放弃了北部防线,将部队收缩了回来,这样他就有了一支七十万的兵力。戴高乐留下二十万兵力构筑一条新的防线,以防被对方袭击侧后,他带着仅有的五十万部队从北面向包围圈进攻,同时命令包围圈内的一百多万部队向北突围,以配合他们的解围行动。
一时间负责围困轴心国军北方的三个轻装军和十二个山地军陷入了对方的两面夹攻,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他们,防线一道道的被攻破,伤亡也越来越大,其处境相当危险。
面对这种情况,高弘将一直没有使用的一支预备队调了上去,他们包括第二炮兵的八个导弹旅和国防军刚刚组建的两个空中突击军。尽管兵力不多,但这两支都是装备了最新式武器的部队,其战斗力相当强悍。
此外负责北面攻击的八十多万中华军和伊斯坦军开始猛烈的攻击戴高乐军队的后方,但是在轴心国军队主动后撤之后,防线被缩短了很多,二十万轴心国军队又死命防守,一时间他们也无法突破,现在双方已经是纯粹比速度快了。
如果戴高乐快,先将被包围的部队救出来,然后合兵一处,分散在数个地方包围轴心国军队的中华军,就有可能被各个击破的可能。而如果预备队和北面的包围部队可以化解戴高乐的攻击,那么就连前来救援的五十万部队也有被吃掉的危险。
除了投入预备队,高弘命令在南部进攻的部队加大攻击力度,死死拖住轴心国军队,不让他们如北面一样收缩防线。为了掩护地面的战斗,双方空军在空中同样进行着惨烈的厮杀,中华空军要阻止对方的增援,而轴心国空军则死命防守,双方空军战损率直线升高,却谁也不肯示弱。
在高强度的对抗作战面前,即使是精英飞行员也难以幸免。好在中华空军的飞机对人员防护很好,又有弹射座椅的标准配置,因此生还率还是很高。而轴心国空军就不一样了,没有有效的跳伞方式,为了减轻重量而削减装甲有造成飞机防护不好,这让轴心国飞行员们的损失很大,他们在战场上的平均寿命只有四个星期。大量飞行员战损后,又大量补充新兵,这除了让轴心国空军战斗力大幅下滑之外,也极大打击了他们的士气。
不管空中的厮杀如何惨烈,解决战斗的还需要靠陆军,此时戴高乐亲自带领着救援部队,依靠大量战车和装甲车实施快速突进,企图尽快解救被困部队。不得不说,戴高乐元帅的指挥还是相当高明的,短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