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章(2 / 5)

天他们走过两条街刚好碰到有户人家要搬家。今天却没这好事。柳大郎一行人在街道上转悠一圈,差点被衙役当流寇给抓了。

好在柳武跟着一块去了,说明自己身份,跟大家套交情,这才幸免于难。

中午集合,江舒涵依旧是挣得最多的。她今天把周氏半边脸化了妆,顾客看到对比,争相购买。

不过等族长和许文仲两人回来,才是真正解了他们的燃煤之急。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事也算是开了大家眼界。江舒涵以前一直以为这世上只有地痞无赖之种混混才会舔着脸向人伸手要钱。

没想到读书人也行。

这两个秀才还真是舍得下脸给张关县县令写了拜帖。

县令接待了他们,然后族长透露自己要去沙江找当县令的儿子,没想到在你们县衙城门外,被流民给抢了。现在身无分文,厚着脸皮请你支援。

县令便问起族长儿子的身份,而后二话不说送了两人一百两银子的程仪。

程仪,没错就是程仪。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叫路费。

一般古代上级、亲友远门旅行,作为下级或亲友,都会送给他一笔钱以供旅途花销。

这县令之所以送给族长这么多程仪,当然不是看他秀才身份,而是看中族长大儿子县令的身份。

官员同在官场多多少少会有点交集。

这县令和族长大儿子是同年,族长也算是半个长辈了。

送一百两程仪传出去也是美事一桩。

有了这一百两银子,大伙终于可以继续往前走了。

他们买了四辆板车,买了十几个瓦罐,三十个水囊,上千斤粗粮和五十斤细粮。剩下的银子暂时先收起来。

路上大伙看族长的目光都带了几分羡慕。

有个县令儿子可真好啊。哪怕人不在这儿,也能借借他的光。

张氏碰碰柳大郎的胳膊,“咱们将来有了儿子一定也要送他读书。”

柳大郎红着脸,“读书是那么好读的吗?看看族长读了这么多年书才中秀才。说明读书也得看天份,不是啥人都能读的。”他叹了口气,“再说了,咱们能有命活着就不错了,你还想那么远。”

张氏张了张嘴,有心想反驳,但是想想他们现在还在逃荒,想那么多也没用,便闭嘴了。

一行人走了半天,停下来歇歇脚,族长和许仲文说道,“今晚肯定要歇在荒郊野岭了。”

许仲文点头,“下个镇得要两日路程。咱们肯定赶不上。还是让大家停下来歇歇吧。”

有张关在后头拦着,那些难民没那么快涌过来。他们不用像之前那样赶。

族长点了点头。

大伙停下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