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2 / 7)

了成都,卓文君才发现,司马相如家中一贫如洗,只有四面墙壁(“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的原始出处)——所以,他之前进临邛时所乘的车马,应该就是所有的家当了,就这个还是演戏的必备道具。

一步步细细推敲下来--这原本就是一出精心设计的骗局,意图骗到卓文君,进而谋取卓氏钱财。

但问题是--作为富甲天下的商人,卓王孙可不傻。

卓王孙听说自己的女儿私奔司马相如,而且,两个人已经离开临邛回了成都,气急败坏。不过,他是十分冷静的--或许早就看出了司马相如的算计,于是,态度强硬地--虽然女儿这么不争气,我不忍心杀她,但妄想从我这儿分到一个子儿!

司马相如大约也没想到卓王孙这么决绝,真忍心娇生惯养的女儿跟着他受穷--但是,他有足够的耐心,也足够厚颜。

文君自幼长于豪门,日子一久,终于,她忍无可忍,对司马相如说:若是我们一块儿回临邛,就是向我的兄弟们借点钱,也足以维持生计,何苦在这儿受穷呢?

司马相如等这一天估计已经等了太久,自然顺水推舟地点头,然后变卖了车马,在临邛买了一处房子,开了个酒舍。他让卓文君亲自站台卖酒(文君当垆),自己系着大围裙,和伙计们一块儿洗碗。

天下首富的女儿在自家门口当垆卖酒--放到哪个朝代也是了不得的笑料!

卓王孙深以为耻,却仍旧不愿被人算计,所以干脆杜门不出。

但文君的兄弟和长辈却纷纷从中斡旋:你膝下只有这一子二女,家中又不缺钱。文君已经失身于司马相如,还能怎么样?而且这司马相如也算个人才,并非无能之辈,文君完全可以托付终身。再者说,司马相如还是王县令的座上宾,你又何必不依不饶呢?

卓王孙万般无奈,只好花钱消灾,分给文君一百名僮仆,一百万钱,另有一大笔嫁妆。

司马相如立即关了酒垆,带着文君回了成都,买田置地,富甲一方。

从此,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便成为才子佳人间的传奇佳话,并千古流传。

看完了《司马相如列传》,心中实在感慨不尽……原来,自已从小听到的《凤求凰》《白头吟》都只是出自后人的杜撰。知道了直实的历史,心里反而有些空虚。

(这里需要澄清一点:纳茂陵女子为妾是晋代《西京杂记》里的杜撰。作为正史的《史记》和《汉书》中都没有过司马相如纳妾的相关记载。)

关于司马相如此人,读《史记》,我的感觉有三点:

一、文才盖世,一代之冠

史记里,对司马相如是单篇传记,可见对他的重视,而《司马相如列传》通篇,引用了他所作的《子虚赋》、《上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