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节(3 / 8)

,只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识字、认字。当然,这些人当中如果有好的苗子的话,咱们家也不妨出资去供他们到咱们家建的大书院中念书。但对于那些没天分的人,咱们也不要抱太高的期望,觉得一教他们就必须会。这个咱们派去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才行。对他们咱们不妨多教几次,教的进程可适当的放慢。还有就是如果那些人一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两次,两次学不会,就让他们学三次。这样的普及教学咱们每年都要搞。并且要一直延续下去才行。”

说白了,王姒宝就想搞个文化下乡的工程。至于说其中会用到的书本、纸笔,王姒宝打算给表现好的人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不一定要所有的人都会写,只要能认识就好。

另外,有很多的孩子就是因为从来没有学习的机会,所以错过了念书的最佳年龄,从而一辈子碌碌无为。没准通过这样的方式,还真的能发现很多有学习天分的孩子。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姒宝不介意掏钱,供这样的孩子读书。

“这个建议也相当不错。想来宝妹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见王姒宝点头,王子义继续说道:“但做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既然你和溪哥儿有自己的封地,不管将来你们去不去封地,咱们都可以拿那里来作为试点。”

做什么事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选择小范围进行尝试。这个概念是王姒宝给自家人一点一点灌输的思想。现在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王子义说完,看了看王裕洵。

王裕洵点点头道:“这个建议确实不错。我相信,不管是谁带的这个头,将来都会有得到全天下老百姓认可的那一天。这也算是为了林溪父子和咱们一家收买人心吧。”

呃?这话好像比自己说的还要直白啊!想的也长远。

☆、第二百九十五章商议(三)

“还有吗?”王裕洵开口询问道。

“呃?差不多了吧。”王姒宝想了想,突然想到差一点把正事给忘了。于是赶忙道:“我其实这两天想的最多的反而是三哥你这块儿势在必行的吏治改革。”

王裕洵点头道:“嗯。就像当年我参加会试考试时出的那道会试题。我和爹爹在来的路上讨论的最多的也是吏治改革。”

“那你和爹爹是如何想的?不要光指着我说。我在这方面的眼界必定没有你们那么宽。”王姒宝知道自己属于纸上谈兵的选手。她的很多想法大多来源于现代发达的资讯,还有就是和电视。

但关于改革在她的历史认知里,只要关于什么变法的好像发起者都没有什么好的下场。但是一提到历史进步好像又和这些变法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在王姒宝的印象中,第一个变法应该是商鞅变法,后来还有宋朝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变法。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