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大燕公子> 第四十七章 文化输出也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

第四十七章 文化输出也是一个国家的实力象征(2 / 3)

王于髻上加珠翠翘花,敷之铅粉,其髻高曰凤髻。又有云髻,步步而摇,故曰步摇。”由此,看见一斑。

燕国妇人发髻的这些变化,甚至都惊动了姬康与朝堂。

有臣向姬康问道:“王上,我燕国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

一向被燕国朝堂众臣,公认为是才思敏捷、无所不知的年轻君王。

被臣下如此问时,简直都愣了。

呆了半天,才道:“寡人不知!”

众臣闻之,皆笑。

姬康深深知道,此时的华夏,思想之开发,为前世历朝之最。

华夏之美,体现在各个方面。

华夏、华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建筑方面,华夏的城邑皆规划方正,在体现雄伟阳刚的同时,也给人一种美感。

内部的大街小巷,包括宫殿房舍也皆错落有致。

不管是君王宫殿,还是居民房舍,皆斗拱挑檐,层层叠叠。

尤其是蓟宫的宫殿群,经过了几百年的不断建筑,此时更是集中了华夏建筑之大成。

前方朝堂大殿,包括后方的亲和殿等宫殿群,巍峨壮观,令人叹为观止;后宫则楼阁小巧而秀丽,廊道环宇,流水潺潺,雕梁画栋。

文化方面,在一次姬康与几位阁相,包括田光、高渐离、秦舞阳等人的畅谈中。

姬康如此道:“我华夏之美,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但美在饮食、建筑、服章,更是美在了礼仪,文化。我华夏此时的《诗经》与南方的《楚辞》,就是我华夏文化的代表呀!”

燕国此时已把流行各国的《诗三百》,正式命名为《诗经》。

并把流行于南方楚国,特别是把屈原等人写就的诗歌,正式编篡,并命名为《楚辞》。

原来受条件限制,各国使用的都是笨重的木渎竹简。

对于流行于北方各国与南方楚国的许多诗歌,天下各国也有人想整理编篡。

但是,也是有心无力。

要知道,要想编篡这些,不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就说要编篡这些东西,所需木渎竹简的量,恐怕整整一屋子都放不下。

随着燕国这么多年来,纸张的改进,印刷的推行,文化传播的速度,更是比过去不知道快了多少倍。已经渐渐打破了,过去这些文化知识,在门阀贵族之中的垄断。

这么多华夏动人心魄,华美的诗歌都被燕国各地官府,根据自家君王下达的诏令,被收藏到了襄平学院内所建的“文史馆”内起来。

尤其是今年,燕国礼部与襄平学院合作,编篡发行的《诗经》与《楚辞》——这两部用纸张印刷的诗歌图册,更是震撼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