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节(2 / 4)

行啊……快走啊,二叔!”

等他催着王利民回到家,拿出网子来一看,成海立刻就给了个准确地定位:“就东边塘子南沿儿那边,有个小分叉,在那边一堵,赶着往岸上走,水不是太深,又背静,关键是没有苇子,有水草,也都是柔软的星星草,没有查子草,不挂网子,还养鱼,指定有大鱼!”

第一百零九章

深秋天气渐寒,趁着午后,水温最高的时机,这爷俩说干就干,匆匆吃罢午饭,王利民就招呼了刘春生、二牤子几个要好的。

成海回家一说,两个兄弟都要上学,老爹王利军却跟了来。

一会儿功夫也凑了五六个人,都是青壮年,二牤子和成海抬了网子,王利民和刘春生则抬了一个大筐,说说笑笑往水塘子边走去。

正好是周六,小秋和小夏去了学校才知道,这天下午,学校里组织孩子们‘勤工俭学’,高年级的学生砍柴,低年级的学生拾草。

说起来,这也是这个时代农村学校的传统,捡拾来的柴草,冬季供孩子们点火取暖,也供给老师们平常生火做饭的所用。而且,这个时候的老师不会袖手看着孩子们劳作,而是真的带着孩子们一起劳作,包括王怀清校长也不例外。

小夏是二年级,一二年级的学生负责去树林里捡掉落的干树枝,由宋秀菊带领。小秋上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学生一起,用筢子搂干草,用镰刀割草,由王怀清校长带领。四五年级的学生则由廖辰带领,拿手锯和斧头上树,砍干枯的树枝。

对农村孩子来说,捡柴搂草,甚至砍柴这些,都不算多繁重的劳动,倒是能够与老师同学们一起去四野广阔的天地里去玩笑打混,更让他们兴奋和开心,拎着锯子的,扛着耙子的……没有美味的零食,没有漂亮的衣衫……却丝毫不比城市孩子们春游的气氛差,个顶个喜笑颜开的。

这会儿学校里,也不分体委、学委……就一个班长,交作业、带队,统统都是一个人的。

这大半年来,小秋比之前蹿高了一截,已经不再比同龄人矮了。可她跳级后成了班上最小的一个,与大两三岁甚至四五岁的学生比起来,就显得显得特别瘦小,四年级的高个子男生比她更是能高出一个半头。

不过,她带的队伍却比别的班级都整齐,学生们也特别配合,虽然也会小声说话,却比旁的队伍乱哄哄吵嚷嚷,甚至追逐打闹的强出许多,这让小秋很有那么一点儿暗自得意。

其实学生们的目的地隔得不远,砍柴和捡柴的都在林子里,割草搂柴火的就在树林旁边的苇塘旁。孩子们要割的就是苇塘周边,长势低矮不成用的芦苇。有割的,有搂的,然后打捆装车运回去就好了。

等孩子们来到苇塘边,一眼就看见了水塘另一边,正在架网捕鱼的王利民等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