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节(2 / 3)

义的性子,讲究的是和气生财。

“没听说家里与什么人结怨呀……”

“你要不,还是给家里打个电话问一声吧,至少给王叔提个醒,让他防备着些。”秦戎建议道。

小秋点点头,回屋给王利民打了个电话。

电话接通,王利民声音洪亮愉快,第一句就问小秋放假了吗,什么时候回家,他去市里接她。

一听这声音,小秋也差不多放了心,笑着说了几句之后,就说这边发现,有鲁省的人想来进货,让他那边注意一下。市场这么大,进货渠道也不是他们一家,他们不可能垄断,但做生意也讲究个知己知彼,别等着别人进的货冲击了市场再作反应,就可能造成比较大的损失。

王利民听了也不意外,随着形势的变化,做小买卖的渐渐地多了。有些心思活的,也有跑到南边儿去的。不过,去南边的人不多,也没有像小秋那样的计划、胆气、眼光,大都是挣几个钱,来个‘衣锦还乡’,到目前,还没有人想到从南方大批进货开店做生意。

当然,本钱有限也是关键因素。

王利民只是略一琢磨,就先放到一边儿,对小秋笑道:“闺女啊,放心吧,爹会多注意的。你那边有了空儿,还是尽快回来吧,你姥姥和你娘都想你想的不行,天天念着盼着呢。”

小秋自然满口答应着,爷俩又转了话题说起姥姥姥爷的身体,堂哥弟妹的学习……好一会儿才恋恋不舍地挂了电话。

这件事暂且搁下,没多会儿,廖辰回来,他们就商议起申请创办刊物和港岛公司开办事宜来。

隔天,秦大妈一脸喜色地进了门,却原来,是有了个新政策,准许个体户重办街道企业,企业仍旧挂在街道办名下,但生产经营自主,盈亏自负。当然,挂靠的代价就是需要向街道办缴纳一定利润,即便如此,也比之前的‘三无’状况强。

小秋很想一口答应下来,但还是忍着,说一定转告小舅他们,商议以后,尽快给个回复。

当天晚上,小秋打电话将人都召集回来开了个会,很顺利地全票通过,推出廖辰和秦戎去跟街道办谈判。

谈判很顺利,他们用着的纸盒厂和生产效益不佳的缝纫厂一起‘重办’。缝纫厂关闭,工人接管后重新安置,根据情况,或做仓储保管,或做运输、后勤、安保之类的工作。好在,人数不多,有些小矛盾及时处理了。原缝纫厂厂长不愿留下,由街道办调去了街道副食站。

两个街道厂重新开办后,改成‘众城公司’,取得是‘众志成城’之意,仍旧属于街道办集体企业。公司由小秋他们全额注资,所以,街道办不占份额,只每年收取两万元‘管理费’。

京城里几人确定成立‘众城公司’后,各人分工合作,立刻投入到各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