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节(2 / 4)

北方冬季寒冷,面团不易饧发。但家里有炕的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一大早,钟玉琴就将他们房间的大炕收拾出来,搬走被褥和草席,只铺上一层油布,用干净的湿毛巾把油布表面擦了两遍,片刻干燥后,就变得特别滑腻舒服又干净了。四五口大号的缸盆和好面,用盖帘盖住,在炕头上一字儿摆开,然后用被子盖住保温。

和好面,钟玉琴走到外屋做饭,就发现小秋已经生了火,钟玉琴淘米下锅熬着,然后开始擀饼。葱花油饼、萝卜丝酥饼、麻酱酥饼、花生碎麻酱酥饼……老太太心情好,将做点心的一点点小技巧用在做饭上,竟一口气做了六七种口味的饼出来,大的油饼几乎和锅的直径差不多,小号的麻酱酥饼和花生碎酥饼却只有巴掌心大小,大小不一,外形迥异,却同样的美味,因为刚出锅,饼是热烘烘的烫手,油饼柔韧,酥饼酥香……一起端上桌,大家根据各人喜好挑选,不怕你挑剔,总有一款美味征服你。

众人都起来吃了早饭,炕头上的面也发的差不多了。

钟玉琴带着小秋乔西,又有吴奶奶和刘芳芳友情赞助团,关键的是,还有秦戎和成江成河三个青壮团是力量担当,最后,还有三个小夏、小冬和成贵三个凑热闹的……男女老少挤了一屋子,钟玉琴、吴奶奶、小秋乔西都脱了鞋上炕,三个青壮在炕下搬凳子坐了一排,至于刘芳芳和三个小的,则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凑热闹说话加旁观。

炕上早已经摆开两个特大号的面板子,每一只都有两米多长一米多宽,钟玉琴和小秋娘俩合作,把发好的面从盆子里揪出来,裹上干面粉揉搓至不沾手,之后不断加面粉不断揉,这活儿最吃力气,自然交给炕下边的三个青壮劳力。等三个青壮把面粉揉至触手硬实却有弹性,面质细腻柔滑,表面光洁就算完成了,剩下的工作再次交给女人们。

钟玉琴有做点心的功底,又蒸了几十年的馒头,这一套繁琐的工序对她来说早已经驾轻就熟。就见她接过成河手上的面团过来,笑呵呵地夸一句:“大河这孩子实诚,这面团揉得细软,这样的面蒸出来的馒头哪能不好吃呐!”

边说着话,手底下动作却不懈怠,利落地把圆滚滚的一团面搓成一根粗粗的长条,然后用手从长面条上揪下一团团面,就是揉馒头的剂子。小秋在另一个板子上复制着钟玉琴的动作,只不过她手底下不够娴熟,不会用手揪剂子,而是用刀切的。剂子弄好,乔西、吴奶奶、乃至刘芳芳、小夏小冬成贵都齐上阵,大手小手一起开工,一人一团面积子,揉搓、团弄,最后变成一个个半圆形的白面大馒头。

鲁北地区的馒头个头没有胶东那么夸张,钟玉琴揪的面团差不多都在一斤左右,小秋切的面团大小不太均匀,略有大小,却也在一斤左右……哈哈,不过就是左右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