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郡, 秦氏坞堡
自立春至四月间, 西河、武乡、上党、河内等郡均是艳阳高照, 滴雨未下。
农人为保春耕, 每日早起担水浇灌田地。因溪流陆续干涸, 河流水位下降, 河流附近的村落很快起了争执, 为争夺水源发生冲突。
冲突最厉害的一次,两个村落的壮丁混战到一处,多人受了重伤, 险些闹出人命。饶是如此,争水的村民也没有收敛,最后甚至牵涉入流民。
随着旱情加深, 冲突愈发严重, 治书史和乡正出面都无法弹压。最后是秦玚奉秦策之令,率两百骑兵赶到河口, 相距百米立下木牌, 严责拦截河流之举, 方才消弭一场祸乱。
事后追查, 是有氐人的探子伪装做流民, 混入坞堡外围,鼓动流民村落争水, 并且散布谣言,说是坞堡粮食不足, 新来的流民都会被饿死。
连年战乱, 家人离散,流民最怕的不是乱军而是饥饿。
流言传播之广超出想象,部分堡内居民都受到影响。
秦玚查明流言源头,抓获氐人的探子,发现五个是汉家子,两个是有汉家血统的胡儿,当即气得咬牙。
“数典忘祖,无耻之尤!”
秦玦和秦玸收起玩笑,看着双眼发红的秦玚,也是双拳紧握。
“阿兄,这几人如何处置?”
“先问过阿父。”秦玚深吸一口气,硬声道,“如阿父点头,就将他们交给张参军。”
“交给张参军?”秦玦愣了一下。
“这几人敢冒险混入坞堡,光抽鞭子怕是没用。张参军家学渊源,以他的手段,石头都要开口!”
话音刚落,便听身后有人言道:“郎君如此夸赞,禹愧不敢当。”
说话的是个年过而立的文士,身高超过七尺,穿一身灰色长袍,发束葛巾。脸型狭长,五官不算俊朗,一双眸子却是极其有神,落在人身上,仿佛能直视心底。
此人姓张名禹,字叔臣,是西汉御史大夫张汤的后人。在太史公司马迁编撰的史记中,为酷吏专门列传,张汤赫然在列。
张汤好用严刑峻法,专门同豪强作对,本人却是清廉简朴,既有酷吏凶名,又有廉吏美誉。
作为张汤的后人,张禹身奉祖训,不喜儒学专好刑律,秦玚说其“家学渊源”,并无半分贬义,实为褒奖。
北地战乱百年,胡人南迁占据汉家土地。
秦氏坞堡孤立西河,遭群狼环伺,需要张禹这样的人来震慑宵小,撬开探子的嘴,获取更多情报。
“这七人潜入坞堡日久,怕是不只散布流言。”秦玚沉声道,“待我见过阿父,再同参军商议。”
“仆即从堡主处来。”张禹面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