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桓容> 第三百零一章

第三百零一章(3 / 6)

现如今,风水轮流转。

三家的血染红法场,祭奠死去之人,惨死在叛军手下的冤魂终于能够瞑目。

诛杀叛贼之后,秦璟下令厚葬不愿从贼、战死于城头的裴远等人。有的寻不到尸身,便立衣冠冢,以缅怀忠义之士。

忙完这一切,已是五月初。

经历一场叛乱,长安朝廷极度缺人,各地举贤入朝,亦有大半官职空缺。

不提其他,单是三省就有太大的缺口,许多谋士被赶鸭子上架,暂代官职处理朝政。撑过这段最艰难的时期,朝廷总能得到补充,脱离无人可用的窘迫境地。

为何不召各州刺使和太守归京?

真这么干了,朝廷勉强能走上正轨,却会引出更大的乱子。

无他,镇守地方的大佬离开,留下的位置谁来填补?

再者言,长安战乱刚平,此时召各地刺使入京,必定有人心生疑虑,以为秦氏兄弟不信任西河旧部,打算明升暗降,借机削弱各人手中的权利。

不能怪人心多疑,实在是夏侯氏开了个坏头。

夏侯氏追随秦氏数年,予世人的印象始终是忠心耿耿。这样的家族都能造反,逼死追随多年的旧主,秦氏还能相信谁?

君臣互不信任,民间必会流言纷纷。长此以往,王朝的根基恐将动摇。

自汉末以来,一代而亡的政权并不鲜见。尤其是战火丛生的北方,动辄灭国,都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对此,秦璟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夏侯氏叛乱虽平,留下的隐患着实不小,短期难以消弭。又有唐公洛的例子在前,众人心思难定,短短一个月期间,竟有五郡太守挂印,有的甚至举家南逃。

这些人要么同夏侯氏等人有旧,要么就是在夏侯鹏起兵时做壁上观。虽没有实际参与叛乱,却也没有旗帜鲜明的站在朝廷一边。有的还曾暗中资助夏侯氏,为其送粮送钱。

说白了,从犯不足,帮凶有余。

秦璟兵入长安,反贼尽数伏诛。担心秦氏兄弟翻旧账,一家老小都要遭殃,不尽速南逃更待何时?

问题在于,他们有意投靠桓汉,桓汉却未必肯收。

“朕的确求才若渴,但是,不是什么‘才’朕都会收。”

桓容撂下这句话,无异于是关上大门,断绝这些人的南投之路。

如唐公洛这般,桓容自是敞开大门,来一个收一个,陆续加以重用。对于这些两面三刀,爱好骑墙,没有半点忠心信义之人,必定伸脚踹回去,用足十成力气。

“官家有旨,凡南逃的北地官员,查明实情,同长安叛乱有关,一概不许入境。”

这个时候南逃,不是心中有鬼才怪。

如果真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