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变得静悄悄,静的连一呼一吸都变的那么清晰。
这寂静并未对赵兴造成任何影响,赵兴本就性格温和而坚韧,所思所想全都集中在当下要做的事情上。
他温和的声音清晰地在阁中响起,说出了心中所想。
父亲赵义说起大汉郡守们在各郡国所做的“移风易俗”,这给了赵兴很大的启发,结合这几日的查证,他得出了结论。
秦以前的各国君主对于戎狄的方式不外乎用武力征服、或者用财物来交换疆域,那时戎狄还未成气候,各个部落各自为政。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曾经变风易俗,穿胡服,习骑射,征服胡地,打败了林胡和楼烦两个部落,占领了胡地不少疆域,并在那里设立了云中、雁门二郡,建筑了赵国的长城,将戎狄抵挡在国门之外。
赵武灵王死后十年内,赵国迁徙了大批的民众到新征服的疆域去,最终征服了楼烦部落。
但可惜的是赵国不久就陷入内乱,逐渐衰败,而原本一盘散沙的戎狄部落,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匈奴。
崛起匈奴的让衰败中的赵国没有力气再制约西域,先前取得的成绩便就此淹没。
赵国的经验总结起来便是,师从戎狄在武力上的长处,变得强大起来,将一盘散沙的戎狄赶到限定的区域内,并迁徙本国民众,稳固边境,转化戎狄的风土人情,成为赵国的附庸。
赵兴认为武帝时期大汉远袭匈奴,打出了大汉之威,又留驻了军队屯田,便是赵国这种模式的使用。
但匈奴边境地区的移风易俗一直没有机会做,因为当时赵国这种策略能够实行,是戎狄各部落分散,而匈奴是一个强大的力量。
这次互市要从西域得到战马,迁徙民众进行教化从而能够得到骑兵,充实大汉的威力,从而增强对西域地区的威慑,让不愿意依附匈奴的西域小国依附大汉。
同时设法分裂离间匈奴各部落,让匈奴衰败下去,这样西域便不足为虑了。
互市不仅要从西域得到战马和骑兵,还要输出光滑的丝织品、精美的刺绣、以及其他舒适的生活方式。
要能让一直生活在马背上的胡人,向往大汉的子民那般定居的生活。
这样胡人由于和汉人有着一样的生活方式和道德标准,就会转变成为大汉的郡国了。
武帝时期,大汉以攻打匈奴,建立大汉威名为主。
那么现在要以分化为主,攻打和震慑为辅。
石渠阁比赵兴侃侃而谈之前还要寂静了,此时的这里,即使是呼吸也变成了一种错。
冯世奉轻轻眯起双眼,对这个年轻的副使刮目相看。
以前冯世奉觉得赵兴这个年轻人做副使真是可惜了,如此翩翩玉郎被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