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4 / 5)

掌灯。”

众进士们都齐声应诺,然后开始集中精神答题了。

这次殿试,不同于以前的各次考试,大家没有一个封闭的号间可以单独相处,压力也特别大。在号间里面,你可以想睡就睡,想打草稿就打草稿,想闭门沉思就闭目沉思,不会被别人影响。

但是殿试不同,你一眼望过去,全都是奋笔疾书的人,说不定你才开了个头,就有那种“快手”已经写完交卷了,心情能不受影响吗?再说了,你考试的时候出了旁边盯着你的太监以外,还有随时在四周游荡着的皇帝呢!要是皇帝停下来看你写作,你是停笔还是不停?脑子还会转么?

所以,在殿试里面第一排是最好的位置,你前面没有人,最多只会分心看看左右的人,看不见别人的进度,自己其实会安心好多,即便你身后的人全都交卷了,你也看不见啊!眼不见心不烦么!

但是如果你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坐在你前面的人一个一个交卷了,留着空空的一片位置,你在答题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心情?

心理素质不好的人说不定在这样的压力下思路全被别人打乱,或者是滴汗、手抖写错等等各种小状况不断,极为影响考试。

所以说,这样的考试考得不止是学识,还有你的心理素质,极为考验一个人。

李鸿过不管别人怎么做,立即闭眼沉思,他要将思路完全想清楚再下笔,一开始的这个时候其实是理清思路最好的时候,如果你全篇的思路有了,之后即便着急、脑子发热,对文章也是小修小改而已,不会影响全篇的质量,但是如果慌忙下笔,后面的思路没有理清可就糟糕了,你怎么自圆其说都是个问题,还怎么敢奢望能得高分呢?

韩愈的《师说》之中提出的观点很好,说明老师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们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是是“传道授业解惑”。且其开创性地提出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观点,让大家不耻下问,在当时颇有进步意义,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文末还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可是,作为考题,这一题要怎么答呢?皇上想要的答案是什么?

如果说李鸿过上辈子念书考试只会死读书,那么他这一世里最大的好处就是从多年的为官之道里面学会了一样东西——揣摩上意。

任何观点、学说的提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其目的的。为什么皇上会出这个题,他想要什么答案,他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如果能搔中他内心之中的痒处,那么自己的名次肯定低不了,毕竟殿试的排名是皇上亲自定的,而且即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排上一个好名次,你在皇帝心中也会是挂了号的,因为所有的文章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