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变成了七分了。
总之这次是宾客皆欢。京城里的一些人对赵榜眼家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人家虽然是从小地方来的,可是却不比一般人差,行事都很有分寸,第一次办宴席,也办的有声有色,还不出乱子。
所以倒是把小瞧了的心思收了起来。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皇上能把人定为榜眼,本身就说明人家很优秀,先前是不了解赵榜眼的妻子,以为是无知村妇,可是通过这次的宴席大家都改变了看法。
再加上从别人处知道这位赵太太还亲自教自己的丈夫读书认字,对赵太太的印象有好了不少。于是李梨花在京城不说是十分吃的开,也不会走到哪里被人排挤了。
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一个人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但是整体来说,他们这开头很是不错。
在六月份的时候,接到了老家的来信,老赵头不来了,家里所有的人都没有来。
老赵头让他们在京城里不要惦记家里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们放心。
赵土生是准备等张芸儿生完孩子后,孩子大一些了,再来京城过来。
这样以来,少说也得一年的功夫。李梨花准备了东西,让人都朝老家送了。这样隔得远一些,大家关系反而还好一些。
李梨花知道自己那位大嫂肯定在收到消息后,想要过来,只不过只要老赵头不来,她就来不了。
在京城过日子,真要有个何翠姑,还真是不得消停了。
七月过后,赵水生就在翰林院当差了,最开始不过是让他把史书整理整理,简直是清闲之极。完全就是在消磨时间,不过翰林院的史书很是全面,看这些史书,更有助于了解这个世道,赵水生并不觉得枯燥。
又不知道谁传出来,赵水生的字写的相当的好,所以很多起草文书,都是让赵水生来做的。
在翰林院,先就是熬资历,赵水生倒是一点儿也不着急。
绣铺老板刘大姐给李梨花来了一封信,她一个远房的表妹,原来是江南一带的绣娘,只不过前不久就已经不在绣坊干了,刘大姐知道李梨花在京城,所以也想在京城开一家绣铺。
给李梨花写信,是希望到时候李梨花能帮一帮她这位表妹一些忙,毕竟京城的地界,她比较熟悉,还是当官的,比一般的老百姓要强的多了。
李梨花给刘大姐回信,建议还是先不要过来京城,因为京城卖的好的都是有名的大绣铺,达官贵人们也已经形成了习惯,喜欢在固定的绣铺做东西。
再者,普通老百姓需要买绣品,也是很方便,在京城开绣铺,如果没有特别大的银钱,和好的位置,那是不可能赚到钱的。
她在京城才刚刚立足,真的要有什么找麻烦的,真是摆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