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意识到这是叶邑辰的手笔。这个御史丁从兴应该就是叶邑辰夹袋中的人物。叶敏昭立刻打醒了十二分的精神应对。
内务府的副总管都是叶敏昭花费了无数心血好不容易收服了的。况且内务府的油水这么大,谁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免不了贪几两银子,要是叶敏昭真大公无私把副总管给办了,那以后谁还敢跟着他,谁还肯给他卖命。
所以叶敏昭很是花了一番功夫,把表面的文章做足了,最后给皇帝回复了一个查无实据。既保护了下属,又糊弄了皇帝,叶敏昭也算应对得体。
然后这个结果出来的第二天,丁从兴就联合其他三位御史,联名写了弹劾的奏章,这回告得不仅仅是副总管李大年,顺带着把叶敏昭也给告了,说他包庇下属,结党营私!
而且措辞十分激烈,大有不拿下叶敏昭誓不罢休的气概。皇帝觉得他们有点儿小题大做,就将这份弹章留中不发。结果过了一天,他的御案上就收到了十来封意思差不多的弹章,都说内务府积弊重重,叶敏昭和副总管们横行不法,理应彻查。
有时候民意的力量也是相当强大的,皇帝能压下一个人的声音,却不能压下所有人的声音,正统性格本来就有懦弱的一面,只好命令都察院彻查此事。
他特意将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叫到乾清宫里,耳提面命了一番。中心思想是说:你大概意思意思,不用查得太认真,能把那帮叫得欢的大臣们糊弄过去就行了。
其实这种事,大家心知肚明,谁坐在副总管那个位置上,都不可能做到清廉如水,因为内务府的油水实在太大了,谁坐在那个位置上也会忍不住伸手的。
就看高层对这件事的态度了。
都察院左都御史姓郑,虽然姓“正”,本人却谈不上正直,反而颇为油滑,都察院左都御史是正三品,能在朝廷中混到这个地步的,一般不会是那种愣头青。皇帝正是因为了解他的性子和为人,才放心地把这个差事派给他。
按照皇帝的想法,都察院草草一查,面子上过去了,堵住了御史的嘴巴也就行了,没必要搞得天翻地覆。
结果郑御史在御前唯唯诺诺,答应的好好的,到了内务府却是雷厉风行,一出手就带人把内务府的账房给封了,将一摞摞的账册全搬到了都察院的衙门里去了。并请了几十个积年的老帐房先生算账查账。
这下子不光内务府慌了,连工部等几个实权部门也跟着慌了。
这里头的一笔烂帐,真要查出来拔出萝卜带出泥,谁知道会牵连多少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