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现在的缝纫机行业就很火,可是到了九十年代,大家都是去外面买衣服,谁还自己做啊,所以缝纫机厂也会慢慢地倒退,但是电子、地产、商业圈、电影电视剧等等行业都会是未来十分热门的行业,尚老板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发展的领域的。
中国日报网消息:英文《中国日报》8月19日报道:五个经济特区在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中迅速崛起了。同时,它们也帮助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
下周,中国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日就要来到了。一直以来,中国利用“特区”这种突破性地尝试尽可能吸引人才和资金。事实上,这个计划的确起效了。
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和整个海南都深获其利,一些偏僻落后的城镇发展为国际化的大都市。
作为最成功的例子,深圳在20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变为了一千万人的大城市。
目睹了“特区”模式的成功,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复制了这种模式希望发展经济。这其中,包括巴西,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菲律宾,波兰,俄罗斯,柬埔寨和朝鲜。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截至2007年,在120个国家的特区里,3000多个项目被实施。
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贫富分化加剧,房地产泡沫等问题纷纷出现。而且,在经济特区日益成熟之际,它们发挥的作用正在减弱,新的问题正在产生。
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五名见证了特区发展的普通人,讲述他们所遇到的j□j和低谷,奋斗和成就。
珠海:
林北添从来没觉得高楼林立的珠海有什么好,虽然,这里是他的家乡。
他的四个孩子都住在市中心,但是82岁的他更喜欢住在20公里开外的农村郊区。那里的社区宁静又安详。
“我老了。城市对我来说太吵了,”他说。
在80年代早期,中国沿海地区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其中就包括珠海。过去几十年发生在珠海的巨变如今已经席卷了他所居住的村子。
“很快村里就会到处都是外来人口,就跟别的特区一样,”他说。“然后村子就会更加开放。”
1983年,第一条水泥路开进了这个小渔村。对于这种种的变化,林说他心中喜忧参半。
“为了修路,大概400公顷蚝田被埋了,这还只是开放村子的第一步,”林说。直到1984年,他都是这个村子的村长。“现在只有32公顷蚝田还留着。”
当特区计划刚刚启动的时候,珠海城市和乡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他说那个时候,城市“都是一片片的海滩覆盖着。”
随着规划的改变,林说人们对于珠海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