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长是个极好的兄长。”我笑起,给出评价。虽然,孔明同诸葛均年少早孤,家境贫寒,但是能有这样的兄长又怎能不算是福呢?
抓着我的手,嫂嫂欣慰地拍了拍,“子瑜他从未将自己的辛苦同弟妹们说过,但我却看在眼中。这些年,他时时担忧隆中,深怕孔明同阿均的日子太过清贫。见孔明已及婚龄却仍未婚配,他更是忧虑。后来听闻孔明与你定下婚约,他才稍稍放下心来。为了及时下聘,子瑜还嘱人连夜送钱来隆中。你们成亲,不能来观礼,他很是自责。”
反握住嫂嫂的手,我早已被她言语中的兄长感动,遂承诺,“兄长的好,我同孔明及阿均定会铭记于心。只是,还望嫂嫂知晓孔明同阿均亦是有苦不能言。”
她笑,点头,“诸葛家的皆是好男子。”
“是啊。”相视一笑,我同她心神领会。诸葛家的三兄弟,长兄用心良苦,默然不言数多年;二兄勤俭持家,一人担起养育幺弟的重责,未曾抱怨分毫;幺弟年少天真,不枉二位兄长的苦心。
能嫁予这样的人,是我的福亦是她的福。
谈及小童惹春宵
晚食时,一家七人围着方案而坐。简单的几样小菜,有鱼有肉,五盏浊酒,虽算不上是玉盘珍羞,但在诸葛庐已是极好的饭食。
此番,桌案上的菜食多是由嫂嫂王氏所烹,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品尝之后,我更是自愧不如,早知晓在黄府时我也应将厨艺一并学得佳好才是。
而那兄弟三人在尝下王氏的手艺后,表现各异。诸葛瑾作为王氏的夫君,满意地笑起,道:“你厨艺如此之好,回去后大可将厨娘辞退。”王氏则是嗔怪地看了他一眼,抱着不安生的诸葛乔,好笑:“若是辞了厨娘,我要怎么照顾恪儿和乔儿?”“那倒也是。”认同地颔首,诸葛瑾手中的木箸止不住地夹菜。
“自从上次年节尝了大嫂的饭食,我不由得日夜想念。”诸葛均满足地咀嚼着香嫩的炙肉,明朗的笑意浮上唇角。王氏微笑,长嫂般的慈蔼模样,帮诸葛均布施菜色,“那你就多用些,不然可是又得想念一年了。”
而孔明却只是淡淡然,浅笑用食,浅笑不语。比起诸葛均,他怕是已有三年不曾用过自家大嫂的饭食了吧,只是三年游学,让他变得更为内敛。
偷偷地拉了拉孔明衣袖,我笑着同他低语:“我煮食不如嫂嫂,你可有些嫌弃我?”
他闻言深笑,抬手夹了些肉食入盌,细细地挑去了肉片上的葱花,然后才置放到我的木盌中,答:“饭食可果腹即可,无所谓好与坏。”
凝视着碗中的肉片,连绵的褐色之中没有一丝违和的绿,我不禁笑弯了眉眼,有些惊喜,“你如何会知晓我不食葱类?”
“亲迎前,父亲把你的习惯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