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是吃饱了撑的,明摆着脑子缺根筋吗?
虽然杨阁老也对宋灏推诿此事极为不解。
但是大方面他还的能够把握,分得清楚的。
“可是四皇子今年也只有五岁,由他登位的话,能够镇得住吗?”左御史忧心忡忡。
内忧外患,又摊上孝宗那么个名声不好的老子。
四皇子这么个孩子登上帝位,这大邺的江山能稳固的了吗?
“殷王殿下手里握着兵权,礼王也有谋略,难道还会袖手旁观了不成?”杨阁老道,脑中灵光一动,倒是有些明白了过来,兴冲冲道:“四皇子年幼,难以支撑大局,思明,你回去就联络你御史台的几位同僚拟好了奏本,等皇上一登基,就上本请求册封殷王为摄政王,在皇上亲政之前,代为掌管朝纲。王爷他的这个爵位还是要的,只要他还自认是宋氏的子孙,就不能撇开咱们大邺朝廷的万千基业不管。现在这个时候,只靠一个小皇帝,是无论如何也撑不住场面的,必须得要找人代为理政,才靠得住。而这个人,非殷王莫属。”
宋子昇登基为帝,满朝文武其实没什么意见。
若是放在太平盛世,根本就没有问题。
可坏就坏在孝宗是以这么个丢人现眼的方式下马的。
即便因为是皇子龙孙,没人会因此而轻视或者看轻了宋子昇。
但是这么一个小孩子,却是难以主持大局,难以服众的。
自家朝臣还好说。
可是对外的,若是没有个有分量的人撑着,怕是很快就要遭人觊觎疆土,到时候可就是难办了。
“老师言之有理,学生回去立刻就去联络几位同僚。”左御史道,恭恭敬敬的对着杨阁老拱手施了一礼。
白翰林想了想,却还是不放心:“可是万一殷王殿下不肯答应呢?”
这事儿怎么也是两头儿的买卖,要宋子昇降旨册封还好办,怕就怕宋灏会推脱。
“这殷王殿下的想法老夫也真是不好胡乱猜测,可是——”杨阁老思忖着,眼中的光彩又逐渐的黯淡了下去。
“如果实在不行,那礼王殿下呢?”白翰林试着问道。
“糊涂!”杨阁老瞪了他一眼,“亏得你还是个学富五车的翰林,当职这么久了,居然还连这点苗头也看不准吗?礼王虽然也是个有胆有识的,可是这么一段日子下来却是不难看出,他明显就是以殷王殿下马首是瞻的。这件事是万不能越过殷王去的,总之思明你还是照我刚才说的,提前把折子拟好,而至于到底是要谁代为理政,就看殷王怎么表示了。”
“是,学生明白!”左御史道。
师徒三个又就着这折子的具体内容讨论了一番,确定了大致的方案以后,左御史突然想起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