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好到哪里去。三十八师好歹数万人的大编制,必然不会有什么闪失的!”
蔡锷冷着脸说道:“这不是差池、闪失的问题,这是纪律问题。他吴子玉把大军带着到处跑,让司令部一点都不清楚位置,后勤方面该怎么供应?大局上该如何协调?这是行军最基础的道理。我倒是希望吴子玉能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然后在惠山打一场奇袭战给我看!”
徐永昌刚想顺着蔡锷的话说下去,可是又觉得自己没必要掺和这件事。他同样希望吴佩孚能带来一场惊喜,如今中日开战事关国本,还有什么比国家利益更重要的事情呢?
卷七:大中华民国 第962章,北京缩影
随着在朝鲜发生的战争愈演愈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已经让中日双方的伤亡情况成为了悬在案头的压力,谁都没有想到战争的规模会发展的那么迅速。大量伤员成为军费的重要负担,也很快演变成影响战场的重要因素。为此,日本陆军不得不反复拆散正在编制十九师团、二十师团,把新兵送到前线当作补充兵。
对于中国来说,储备兵力同样成为一项主要的问题,距离战场最近的新兵基地把能调动的新兵全部已经调往前线,东三省最高统帅部经过几番讨论,打算将之前东三省裁汰的旧军士兵重新招募。在招募新兵的宣传工作上,国防部为此下了不少力气,通过报纸、布告、宣传单等手段刊登募兵信息,并且不断提升安家费的数额。
自从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由于各省地方军队存在一定威胁性,国防部没有适时的推出兵役制度,保留旧式的募兵制来限制各省地方扩张军事。在中华民国先行的军事体制当中,除了国防军是在招募时签订役制之外,其他军队一律是雇佣兵形式。
在没有爆发战争之前,很多青壮认为军营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多抱着改善生活条件、谋一份生计的心理踊跃参军。可是从青岛战争开始,由于报纸通讯等舆论设施越来越普及,很多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从而让人们心生畏惧,于是“从军热”转眼间又冷淡了下去。
如今前线的战事并没有恶劣到需要发布动员令的情况,更何况在东三省还有三个师的预备兵力。但是每一支作战部队的缺额是需要在最短时间里填补起来,这样才能保证这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和军事执行力。即便短时间内可以坚持下去,可储备兵力永远是不可缺失的一项补给,因此迫在眉睫的问题必然尽快解决。
八月一日,国防部办公厅通过了募兵宣传预算,决定与总统府新闻部配合,加大储备兵力的招募力度。然而这个消息虽然最快在南京传开,但没过多久之后却在北京营造出了极大的宣传效果,北京大本营派遣专员到各大学校、夜总会、大酒店等地方进行募兵宣传,打造出一种“参军光荣”的气氛,同时也为军人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