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节(3 / 15)

一丝的红尘俗念罢了。在北京的时候,若不是因为其父获罪,被罢官下到大牢之中,那自己又何必,非得出这个家?

若是其父尚在其位,函可虽然是不想动用与其父的官网。可赶考应试,通过正当的途径,为官一方还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因为其父被崇祯所厌恶,痛斥为乱臣贼子,在朝堂之上,就当即被下到大狱之中。当时,不是他耳朵长,早已听到不好的风声跑得快的话,也早就被崇祯给一锅端了。到那时,父子两人也就只好相对枯坐与大牢之中,面对秋月,一同泪双流罢了。最多不济,也就是吟诵一些,心中对此感到十分郁愤的诗句。以此,来打发再牢中这漫漫的时日而已。

自己那个时候,迫不得已托身寄予一间寺庙之中。好在那庙中主持待自己十分宽厚,知道自己的父亲丢官入狱也是被冤枉的。这才给自己出了一个主意,因大明朝自从朱棣开始,对待和尚这个行业,可谓是十分的优待。既可以免交租赋,又可以躲避征兵,并且还是不用发愁明日无米下锅。常言讲得好,和尚无儿可孝子多。有那么多百姓富绅省吃俭用,豁出命来供奉与他等?自然这吃喝不用发愁,每日,诵念经文,闲着没事之时,在一起来算算庙中的收入,把银子铜钱取出来,来回的数着玩儿。这般日子可也算是其乐融融。

自然,当和尚也有一点不好的地方。那便是无法娶妻纳妾?可这也自然难不倒,这些德高望重的大师们。虽然明面上不行,那就来暗的好了。岂不闻,妇道人家若不想使之红杏出墙?便首先要杜绝三姑六婆上门,还要严防僧道尼登门前来化缘。因这其中,自然也不乏一些品行不端的和尚等,接着做法式之际,暗行不轨之事。

在大明朝之时,民风也是十分开放。因三姑六婆和僧道尼上门给保媒拉纤,亦或是做法式,而闹出的有伤风化的案子也是不少。所以,大明的和尚,最喜欢的一件事情,就是出庙去化缘。因这当中可谓机会多多,总有许多名门闺秀,翘首期盼与他们前来为其做做内心的法式。

可这位函可大师,倒是与这些和尚大不相同。其一,是一开始,他便拜到了一位有道高僧的门下,由其剃的度受的戒。而这位高僧所在的庙宇,却是破烂不堪,但其内心却是因此而欣喜不已。时常与函可面前念叨,无衣无银,走了不愁。函可倒也深受其影响,只是在庙里才呆了一个多月,就被老和尚给赶了出去,让其自己去化缘。一方是想要让函可出去游度四方,见识一下黎民百姓之苦,想想如何去将百姓的疾苦都给化解开?二则是因为庙里的粮食,实在不够两个人这么坐井观天一般的吃下去。若要再要这般的下去,那两个人也就很快,会同登极乐世界而去。

对此,函可倒是极为的理解。也就与老和尚就此而别。孤身一人,走遍大明朝的所有城池,见识了世间种种不公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