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精密设备,足以让实验室的测量等级,精确百分之五十以上,在许多环境都能够大大的增加实验室的效率,减少失误率,虽然只有五六成新,但德国货质量是十分过硬的。
齐志辉已经私下跟曾良君打过招呼了,知道这机器是德国货的,只有齐志辉,曾良君,和校长。
对方当时答应不上浮价格,其中的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不得向任何一个人透露这台机器的国籍和来历。
这点事情,曾良君自然能够做到。
曾良君来实验室,其实就是来获得数据的。
他手中的毕业论文,需要的数据并不能够在现有的数据库里面采取,而是需要依靠他的双手进行采集,然后再经过精密的配比,计算。
设计这种毕业论文,考量的不仅仅是他双手之中的探测能力,还有毅力,以及运气。
世界上搞科研这一行的,必须具备的两个素质就毅力和运气。
就像五十年代,日本发明的磁带,当时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也研究过相同的东西,并且也试图在磁带之中添加硫来获得可以录制的特性,但是最终因为没有坚持放弃了,转而走向利用“钢丝”来记录音乐的歧途。
而日本索尼公司其中的一位员工,坚持不懈的尝试添加元素:硫,并且在数个温度之间来回尝试,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发明了磁带,拉开了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序幕。
曾良君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精确,前所未有的精确。
可以这么说,曾良君想要获得一段材料的详细数据,完全能够做到比现在最精确的实验室获得的数据精确一百倍。
数据是材料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却不是全部,并不是拥有数据之后就能够搞定所有的问题,特殊的合金在许多属性上面都必须搭配的非常完全。
尽管在搭配数据的时候,会对金属之间的特性进行充分运算,但是这里涉及到炼制过程中的温度,密度,依旧切割方式等等。
不过毕业论文,并不是让曾良君在做出一套新的合金出来,不过是让曾良君重新一种可能。而他就需要将这篇毕业论文上推演的东西,最大可能性的成为现实。
只是在纸面上的成功,倒是拦不住曾良君,毕业论文的进度在曾良君的高效率探测之下,也迅速的展开了。
上次那位常教授又打电话来了,常教授在电话之中的口气都有些不好意思。
估计在筹钱上面真的有些困难,常教授几次都将缴款的时间押后了。
对于曾良君来说,这当然不是一件大事,他也并不是很着急。
可是老教授就是这样子的,把诚信看的非常重要,所以隔三岔五就打一个电话给曾良君,表示再过两天一笔存款就到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