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三国芳华之家父袁绍> 第867章 自知之明

第867章 自知之明(2 / 4)

不逮,当务之急,便是养兵蓄锐,促进生产,开辟商路。

这里面也和当地家族的配合分不开,琅琊这边是臧洪臧霸昌豨,青州是冀州是忠于袁氏的旧部,没有其配合,很多事情都无法开展。

但秦没有来得及消灭六国贵族,便在其和军功规则反扑下灭亡,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军功授爵在和平年代失去了作用,严刑峻法又导致这些贵族封爵清零,自然很不满意,便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裹挟造反。

古代低下的生活条件,应对天灾人祸的抵御能力极差,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时候根本等不到外来力量救灾,只能当地自救,这考验的是当地的动员能力。

徐州的农业,有陈登这种内行,倒不用袁熙多操心,唯一他干预过的,便是青州秋种时候,调动了一批徐州储备的种子。

对此他也不得不做了妥协,相对于禁止卖官,他也没有将通道完全堵死,而是对在灾害中捐出钱粮的大户,也有相应的奖励,例如没有封地的虚爵,算是后世慈善变种。

袁熙不得不承认,他虽然想要尽量限制士族,但在如今的历史环境下,完全消灭士族是不可能的,毕竟在这通信交通都不完善的时代,没有强有力的组织,无论是面对灾害和外敌入侵,底层民众应对风险的能力更低。

这段时间以来,在青州冀州,以诸葛亮为首的掾属们也都是忙翻了天,他们一方面要防备敌人进攻骚扰,一方面要消化袁熙打下的地盘,同时消除隐患,促进生产,将众人累的不轻。

仅以御寒为例,即使在衣大规模普及的宋明,北方遭遇雪灾,道路封堵十天以上的,流传下来的记载中,死亡人数都超过了十之二三。

好在袁熙走之前叮嘱他们凡事可以自决,所以除了非常紧要的大事,他们会发信到海西,其他时候都想办法处理掉了,让袁熙异常欣慰。

有人说历史最大的教训,便是人类没有从中吸取教训,这句话有些偏颇,起码对历史极为看重的华夏人,其实一直在不断寻找着新的道路,有时候看着是在开倒车,其实细节上的手段和目的有着关键性的不同。

这个过程演变成了项羽为代表的的六国贵族对刘邦为代表的草根阶层之间的争斗,最后后者胜利。

因为刘邦的出身需要一個强有力的宣称,儒家跳出来给皇权加上了天授的冠冕,但这也给皇权套上了一道枷锁,即天子失道,有德者取之,给了后世造反的正当理由,其中自然也包括了更有造反资本的世家大族。

刘邦和汉武帝看到了其中隐患,于是开始使用激烈手段消除这种隐患,即需要世家大族打天下,但同时还不能让其做大,于是定期采用手段收回特权。

并不是说士族一无是处,问题在于其形成的利益团体在抱团后,想要取得远大于其应得的好处,便会逐渐脱离掌控,成为吸血的毒瘤,而历代中央集权,都不会容忍这等问题。

这其中刘邦单纯是出兵攻打镇压,而汉武帝则是形成了一套传于后世的多管齐下的做法,即提拔军功贵族压制世家大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