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东海无觅处,落樱十里有鱼香。
在一条大路的拐角处,有一处茅草屋的小店。茅草屋外面立着一根与其极不相配,又粗又高的大柱子,上面挂的招牌上便书写着这两行大字。这条大路一头通着华阴城,另一头则是三百多年没人去过的炎炻。所以这条路原应少有人迹,但此时店里店外全是吃饭的客人,并且所有的客人均是衣着华丽。吃饭的人后面大多立着一个或两个侍女,各自吃着自己带来的美酒。此店名叫有鱼居,只因老板会做一种鱼而得名。此鱼倒也平常,多处河流都可捕获,但是此鱼平常人家是不敢吃的,因为剧毒无比,入口便无药可救。而此店老板却可以将其剔骨去毒,其肉味美,可算是佳肴中的极品。那老板为什么只在此偏僻地方开店呢,却因老母不愿远行,守着已故丈夫的坟墓。
由于只有老板一个人可做此鱼,且做工繁琐,因此客人虽多,但真正吃上此鱼的也不过三五个。忽然一人大嚷:
“掌柜的,我花了整整一百银子两吃你一条鱼,还要先付钱。我这都等了快一个时辰了,怎么还没上鱼啊?”
店伙计,也是老板的外甥:
“这位大爷,花一百两吃鱼的又不是您一个,你要有急事,钱可以退给您。等在你后面的大爷们想必也非常乐意您不吃便走。”
“不吃便不吃。”
说着就要走,这时坐在旁边的人赶紧将其拽住。
“我们赶了三天的路程才来到此店,怎么连这么点时间都等不起了?”
说着跟店伙计陪笑道:
“我这位兄台脾气不太好,鱼我们还是要吃的,哈哈哈哈!”
这时,从路上走来一老一小两人,老的须发全白,手中握着一把黑色折扇,肩上斜挎一木箱。旁边的小孩,斜扛着一根黑杆,杆上挑一白幡,上面写着:妙手回春。小孩一边扛着幡,一边又蹦又跳。
说话间,老人和孩子便走进了店里。
刚才那位没吃到鱼的客人没好气的说:
“老头,这个地方的鱼可是不便宜的。再说屋里已没地方了,出去到外面排队去。”
老人笑呵呵的说道:
“我不是来吃鱼肉的,只是来讨口茶喝。”
店伙计忙走上前:
“洛神医,您老怎么有时间来我们小店了。我这就喊我舅舅过来。”
“不用了,我们爷俩就是口渴了,来讨口水喝。”
看伙计对这老头毕恭毕敬,称呼上又不是什么亲戚,想必有些来头。那位客人又赔笑说到:
“你是神医?我这两日胸闷气短,夜间盗汗。不知这位神医能否为在下看上一看?”
老头认真查看了一下他的脸色,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