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土里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
正聊着,张易山忽然瞥见李伯禽腰间悬着的清平锏,便问道:”这位兄弟也会使锏?”
李伯禽道:“略知一二。”
张易山道:“能让我看看你的锏么?”
李伯禽道:“当然。”解下锏来,递到张易山手中。
张易山接过锏来,仔细看了一番,自语道:“怪哉!”
众人不解,问其原因。张易山道:“此锏竟与本将军所用钢锏极为相似。”说着让亲卫拿上自己的钢锏。众人一看,果然,两柄刚锏无论形制、长度甚至花纹都一模一样,不禁称奇。
张易山又问李伯禽的名讳、来历。李伯禽一一作答。
张易山又问:“可否使一段锏法来看看?”
李伯禽欣然领命,接过锏来,在大堂中舞了一段长生锏法。这锏法授自连隐月以来,已有一年有余,李伯禽时时练习,到如今已经颇有章法。此刻使出来,更是张合有度,虎虎生风,赢得满堂喝彩。
张易山看罢,更加惊叹:“想不到我俩的锏法竟然也十分相似。”说着,拿起自己的钢锏也舞了一段,其套路果然也同长生锏法相似。众人惊叹不已。
张易山问道:“李贤弟钢锏从何而来,锏法又是得谁传授?”
李伯禽答锏法是一位修道的挚友所授,却怕泄露英国公后人行踪,只说是钢锏是机缘巧合而得。
张易山嗟呀不已,道:“先皇立国以来,便留下一柄真龙锏和一套真龙锏法,只传与护国皇亲,百年来再无其他人知晓。没想到竟然在中土竟然也有如此相似的钢锏和锏法,真是奇怪。”
李伯禽正不知如何应答。崔元宝笑道:“无论东南西北,或是九州内外,人的智力都不相上下,偶有相似之事,也不足为奇。崔某走南闯北,也常常在不同地方见到相似之物。况且天下武学,皆为搏杀之用。用途一致,技法自然也就偶有相似了。张将军不必太过在意。”
张易山闻言,恍然大悟,道:“崔先生此言倒是颇有道理。”停一下,又向李伯禽道:“我与李贤弟一个在中土,一个在海外,彼此之间远隔重洋,没想到竟有如此缘分,真是出人意料。”又见李伯禽神采奕奕,忠厚沉稳,心中颇有好感,视为莫逆之交。众人又叙些闲话,张易山便起身告辞。
第二日清早,张易山早早便来到别院,引着众人到皇宫觐见扶余国君。于是崔振、崔元宝、李伯禽并着役使亲仆,一行七八人跟随张易山向皇城而去。进了皇城,李伯禽见扶余皇城飞檐斗拱,气象宏大,其形制、规格都与大唐颇为相似,不禁道:“想不到,这扶余国皇城竟与大唐皇宫十分相似。”崔元宝道:“扶余开国君主虬髯客,本是中土之人,扶余国皇城自然也像大唐皇城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