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到极致时,边后卫的作用就开始被逐渐重视,从58年世界杯开始,助攻型边后卫就登上世界最高舞台,普及,流行,展下去,似乎也变得再无秘密言。
来到74年世界杯,那时,全攻全守的荷兰震惊世界,荷兰进攻有多猛?5胜1平仅失1球挺进决赛,一球不失完胜南美三雄,场均射门次数超过20次!打瑞典,36次射门,打阿根廷,疯狂的40脚射门!在这种疯狂进攻的投入下,他们才只丢了一个球,这才是攻守巅峰的表现。
决赛在慕尼黑举行,西德队迎战荷兰,没有人不惧怕荷兰队,西德队也不例外,他们在为如何击败荷兰而苦思冥想,这时,克拉麦尔,一位对德国皇帝贝肯鲍尔自由人思路有起源影响的人向西德队推荐了一套技战术打法,专门克制荷兰队的全攻全守,说白了,就是在现破绽的基础上去抓住机会。
比赛中,看似是边前卫的邦霍夫是一条边通吃,并在一次冲刺超过40米在底线创造了机会,这才有了穆勒打入的致胜球。
那场比赛让荷兰队荣获无冕之王,他们太疯狂了,却没有拿到冠军。
而德国队,也给现代足球带来了新的战术思路,在边路球员使用上。仿佛击碎了一个壁垒。
一种全新的角色诞生。但没有精确定义。因为这种角色在边路,时而像卫,时而像锋,没有位置固定,没有活动区域的固定,在欧洲,多数人叫这种角色为“变锋”,意大利人取名为“转动边锋”。阿根廷人则称其为“鼓风机”。
为什么这种角色只意会不言传?因为你无法描述它的确切位置来定义他的场上名称,把球场上各个位置的名称数一遍,无论是拖后组织,九号半,突击前锋,柱式中锋,边前卫等等,这都有一个大框架或是立体感的描绘,唯独这个角色,没有。
这个角色又为什么神秘?
因为主教练大多也无法描述清楚。应付外界就很公式化地说一些俗套的位置,记者妙笔生花却也不愿去写。因为读者会觉得是在糊弄人,就像克鲁伊夫会私下对记者说他打的是312211阵型,是记者会在报纸中这么写吗?真写出来读者只会嘲笑记者是白痴。
就像有些球队是451,是防守时,最后一道防线,你会现是一字排开6个人,这是4后卫阵型吗?
这种“变锋”于是成为了足球圈战术较量中的隐形却至关重要的力量,在74年之后,有想效仿的球队,如巴西队,却以10年失败为代价而不得其法。
太难了,你无法去专职培养这样的球员,因为会成为双刃剑,搞不好就破坏了整个战术体系,也因为其无法成为主流而不会有球队去重点打造这样的球员。
英格兰的进球,从头到尾去看,阿什利科尔助攻上来,然后在前腰区域给小贝送上